为什么清朝的嫔妃都要戴指甲套?

在清朝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后宫嫔妃的小指和无名指都留着长指甲,非常艳丽。这种钉套叫“护指器”,也叫“金驱”。顾名思义就是保护指甲的套筒。

明清时期,男性文人往往通过储甲来表达自己的特权地位,女性也无法免俗。事实上,中国女性蓄甲的习惯要比男性长得多,这源于中国女性手指的独特审美。

晚清福建学者丁的长指甲

中国古代对女性手指的审美标准主要有三种:尖、长、白。《诗经·冯伟·硕人》云绛庄“手如柔,肤如凝脂”;《孔雀东南飞》形容刘兰芝是“指着一根葱的根”,而唐代诗人韩沃的《唱手》更是直白:“腕白皮红,笋尖”。

皮肤的白皙来源于自然,“尖”和“长”是后天可以补的。这就是女性指甲收纳的直接目的:让指甲延伸手指,让手看起来又尖又长。

《陈数高祖张传》记载,南朝陈武帝张皇后,冰雪聪明,清秀俊朗。她的指甲有五英寸长,颜色是红白相间的。每次有葬礼,都会先断一个指甲。唐代顾况《翼城弹琴歌》夸女人也有“长发长爪”一句。

在以晚唐为背景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巩俐饰演的皇后也戴着护指。

明清时期,各行各业的女性都以蓄甲为美。凌濛初的《两个瞬间的惊奇》卷九写道,素梅小姐匆忙开门,“两三根长指甲残忍地一拽,一起断了。”《红楼梦》里的姑娘晴雯也有“两个长指甲像葱管”。《燕京地方志》记载:“旗家女子丰衣足食,无忧无虑,闺中无事,多养铁钉自娱。」

旧版红楼梦在还原晴雯的指甲上有些保守。

但是人的长指甲很脆弱,护理起来特别麻烦。比如慈禧太后每天晚上睡觉前要把指甲泡在热水里,用工具矫正,用小刷子里里外外刷一遍,最后用羽毛管均匀涂指甲油,保护指甲。

保养起来这么麻烦的指甲自然需要额外的护理,坚硬的保护套必不可少。于是清朝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护指器。

清代的护指大多卷成锥形筒状,罩住手指的中上部,下宽上尖,称之为弓形,从根部收拢到指尖,自然流畅。而且护手不仅具有保护功能,还是女性的重要首饰。旗手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订婚对象必须有手指保护。

清代镀金竹叶钉盖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护指大多是宫廷文物。清宫护指纸材料昂贵,工艺复杂。质地有金、银、玉、龟甲、铜、珐琅、玻璃等材质。在生产艺术中,雕刻、锤打、焊接、雕刻、雕刻、丝印、镶嵌等技术。都是用的,结合突出、负线、正线、镂空的方法,再加上镶金首饰。

以镶嵌珠宝花卉的龟甲钉套为例。此钉套长10.5厘米,由顶级龟甲制成,细腻润泽半透明,其颜色有黄、黑、斑驳,打磨成尖角状后,开口镶金边,饰以各种首饰。

而且手指保护套佩戴更有讲究:最多可以戴四个手指,一般每天都会戴在无名指和小指上。而且护指虽然是成对制作的,但是皇后一般都是成对佩戴的。

德龄在《清宫二年》中记载:第一次见到慈禧时,看到慈禧的“右手护以金手指,长约三寸;左手两指,覆以玉石保护手指,长度与右手相同。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在《我眼中的慈禧太后》中记载,慈禧太后的手指甲是戴在中指和无名指上的。她左手的手指甲是玉做的,右手的手指甲是金做的,镶嵌着红宝石和珍珠。」

当然,外国人普遍不了解中国人的珠宝审美。凯瑟琳·卡尔(Catherine Carr)还写道:“王太后认为最好脱下手中镶有珍珠和红宝石的金铠甲,露出右手的指甲。我很开心,因为我觉得指甲盖破坏了双手的对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