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水银变河海是真的吗?

作为一个大收藏家,马未都也对秦始皇陵水银变河海的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马未都认为,水银特别不稳定,即使在地下,也特别难以保存。为什么这么说?水银特别易挥发,不太可能变成江河湖海,但会形成浓度极高的贡汽,足以对付盗墓贼。因此,马未都得出结论,很难使河流变成湖泊和海洋。马未都的陈述可靠吗?事实上,作者也不敢保证,只能说马未都的说法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陵有水银是真的。

秦始皇陵中确实有水银,这是不争的事实。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湖海”,一方面是为了留下一个思想,把自己的国家带入地下;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防腐防盗的考虑。这从秦始皇墓上的石榴树就可以看出来。它枯萎了,毫无生气,考古学家检测出的汞含量严重超标。

此外,1981年,中国考古学家用贡测的方法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测量,强迫贡测的面积高达12000平方公里。2003年,我国考古专家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秦始皇陵的汞含量进行了初步调查,保守估计约为100吨。

至于水银深度达到35米,只靠现有技术的探测,秦始皇陵也没有被挖出来实地考察过。所以这个数据还是比较滋润的。不过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水星的深度还是相当惊人的。但是否达到了35米的深度,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想必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秦始皇陵水银之谜会逐渐揭开。

先秦时期水银发展史

根据考古资料,仰韶文化层和龙山文化层都发现了“朱朱”(砂)的遗物。因此,水银的使用和发展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自商朝以来,朱砂就被用作颜料。春秋战国以后,广泛用于炼丹和医药,开始提炼水银,即水银。就现代人而言,水银对人体有害,但在古人眼中,它是吉祥的,可以延年益寿,属于王公贵族的奢侈品。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墓中发现水银池,主要用于防腐和防盗墓。从这件考古实物来看,陵墓中放置水银并非秦始皇首创。马王堆汉墓中还发现了关于战国时期的药方《五十二病方》,这也是我国最早的药方,药方中记载了水银的药用价值。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对水银的开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秦始皇陵中汞的来源

秦始皇陵汞的来源可能来自两个地方,巴蜀和陕西旬阳。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县有个寡妇,几代人垄断了朱砂开采的生意。由此可见,朱砂开采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至今仍在暴利。在的《大秦帝国》中,寡妇清与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排除秦始皇从寡妇处得到了大量的水银。

但汞易挥发,不便于保存。再加上巴郡离咸阳较远,所以从咸阳附近的旬阳获取水银也是一大手段。其实旬阳位于陕西南部,离咸阳最近,盛产朱砂。最关键的是,水银原本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专利,秦国对外贸易非常发达。山东大量购买六国朱砂也是务实之举,前提是秦始皇陵的建造过程高度保密。

总的来说,在秦始皇前几千年,中国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水银开发技术。即使在秦始皇时期,水银工业也非常发达。所以秦始皇陵中汞的来源是非常丰富的,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因此,我们不应该低估我们祖先的智慧。马未都声明的合理性不可否认,但他的声明也值得商榷。毕竟没有考古实物可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