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杜梅手表有哪些新机遇?
财政和货币政策将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经济环境。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经济增长由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约束型转变。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也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根本原因。围绕解决这一矛盾,报告提出要加强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提高效率,赤字率从去年的2.1%上升到2.3%。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度,广义货币M2预计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略高一些。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对缓解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总需求,使其与总供给保持大体平衡,从而保持物价和经济稳定。财政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优化结构。由于投资和消费长期失衡,中国存在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连续三年以上为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今年2月降至1.4%。报告中关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防止通货紧缩,并将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经济环境。
放宽准入等金融改革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企业贷款利率高、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报告提出“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推动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放宽金融准入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不仅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且通过加强竞争降低企业贷款利率,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以来,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导致企业负债率高,流动性差,一些有前景的项目和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报告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将促进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显著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而激发经济活力。
投资体制改革将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目前,我国公共产品和服务短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这些领域,既能消除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又能拉动投资需求,发挥稳增长的重要作用。报告提出,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合作模式。对于一些社会急需但政府缺乏建设资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如铁路、公路、供水、供电、医院、学校、养老院、幼儿园、停车场、充电桩等。,可以采用特许经营,政府可以制定政策使投资得到合理回报,通过招投标选择有资质的企业承担投资建设任务。用这种方式代替政府融资平台和土地财政,可以做到很多政府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同时也可以为民间资本找到很多新的投资机会。大幅缩小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范围,下放核准权限,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将有效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
用好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新机遇
推进农业现代化将进一步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潜力。从30多年的改革历程来看,几乎每一次经济大发展都来自农村改革的新突破。目前,我们正处于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攀登的阶段。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难以扩大内需,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再次聚焦农村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潜力,恰逢其时。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把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吸引高素质劳动力进入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应该不失时机地推进这一历史进程。报告提出了许多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一些农民工返乡创业,一些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取得了成效,应该继续鼓励和支持。改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新型城镇化将释放新增城镇人口的巨大需求潜力。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城市化率只有30%多,还有2.7亿农民工和416万人没有真正在城镇落户。创造条件让农民工成为市民,让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在城市里生活,上学,养老,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这是城镇化的难点。《报告》没有回避这些矛盾,提出用改革的手段解决难题,如加紧户籍制度改革,实行放宽户籍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生活但尚未落户的流动人口,提供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居住证收费;提高地级市、县和中心镇的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稳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和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这不仅对4亿多农民工及其家庭是好事,其带来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以及消费需求也将成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用好行政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的新机遇
行政体制改革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政府减少审批、简化创业手续、提高小微企业个税起征点、改善小微企业融资条件、加大自主创新支持力度等改革举措,将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是财富的创造者,企业数量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鼓励大众创业对于中西部地区尤为重要。目前,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单位人口拥有的企业数量上。例如,到2013年末,按常住人口计算,浙江平均每千人企业数为10.4个,河南为2.7个,湖南为2.6个,四川为2.4个,浙江分别为3.85倍、4.0倍和4.3倍。不同地方的企业数量,主要是因为创业政策环境的差异。因此,要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首先要下大力气鼓励大众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自主创新是推动产业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的根本途径。深圳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树立了榜样。深圳国际专利申请量在国内遥遥领先,2013年占比48.4%,2014年占比48.6%。这其中的关键是深圳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鼓励创新和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现在,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国有企业和高校的技术创新潜力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科研人员要形成合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中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动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报告提出,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这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建立以股份制为基础的规范的公司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这将带来新的投资机会和发展空间。多种所有制经济混合发展,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创造新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