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对钢琴音乐的贡献?

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1770 65438+2月16出生在莱茵河畔离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父亲是宫廷男高音。贝多芬早年就显示了他的音乐天才。他的父亲渴望把他培养成像莫扎特那样的天才。他早年被迫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他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一直很乱,很不系统。贝多芬对音乐最大的贡献是交响乐。

贝多芬的全部资料

第一,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情支持者。1798年,贝纳多特将军(1763-1844)成为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经常拜访他的家,并与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贝纳多特的建议下,开始创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就在他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时候,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当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愤怒地咆哮道:“他只是一个普通人。现在他会践踏人权来显示他的个人野心。他会骑在所有人的头上,成为暴君!”他一边说着,一边走到桌前,把献给拿破仑的献辞撕了扔在地上,谁也不许捡起来。过了许多天,贝多芬的怒气渐渐平息,他被允许公开这部作品。1804 65438+2月,这首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柯维茨王子的宫廷中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首次公开演出由贝多芬亲自指挥。节目单上写着:“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先生创作的D大调新交响曲,献给罗伯·柯维茨王子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说不是降E大调,而是降D大调。6月1806出版乐谱时,扉页上印着:纪念伟人的英雄交响曲。此后,第三交响曲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第二,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C小调交响曲》(作品67)的前四个音符,就像命运敲门的声音一样强烈而沉重。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为“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写于1805到1808。贝多芬在11年6月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08)写信,他已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会把我完全压倒!”命运的叩击出现在1798年创作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0)第三乐章,后来又出现在《D大调弦乐四重奏》(Op.18 No.3)第三乐章和《激情奏鸣曲》(Op.57)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中表现出来的奋斗激情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手玛丽·博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被吓死了,不得不离开。老卫道士拿破仑听到第四乐章开头的主旋律,忍不住跳起来大喊:“这是皇帝!”“柏辽兹将《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视为“奥赛罗听信小我的谗言,误以为苔丝狄蒙娜有了外遇时的可怕狂怒。"舒曼说:"虽然你经常听到这首交响曲,但它对你来说总是有一种不变的力量--就像自然现象总是会吓到人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待了两周,最后一次见到歌德,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非常激动。他说:“这是宏伟的,惊心动魄的,几乎要把房子压塌了。不知道很多人一起玩会怎么样。“1841三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在给姐姐的信中,他称赞了这部作品,并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么你这辈子就什么也没听过。”他说,在第一乐章中,他听到了“那种彻底的绝望和悲哀,那种悲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我听到了“爱的温柔哀愁”;第三、第四乐章,“小号所表达的强大、年轻、自由的喜悦”是如此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实质。

三、月光歌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有一位名叫贝多芬的德国音乐家,他写了许多著名的歌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周游列国,在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演出。一天晚上,他走在一条安静的小路上,听到从一间小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演奏着他的音乐。贝多芬走近小屋,钢琴声突然停止,房间里有人在说话。一个女生说,‘这首歌多难弹啊!只听过别人弹过几次,不记得怎么弹了。“要是我能听听贝多芬如何演奏他自己就好了!”一个男人说,'是的,但是音乐会的票太贵了,我们太穷了。'女孩连忙说:‘兄弟你别难过,我只是随便说说。’听到这里,贝多芬轻轻地推开门走了进来。小屋里点着蜡烛,昏暗的烛光下,男人正在做皮鞋。窗前有一架旧钢琴,钢琴前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她的脸很英俊,但她是个盲人。鞋匠看到一个陌生人走进来,站起来问道:“先生,你找谁?”走错门了,对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为这个女孩演奏一首曲子的。那个女孩很快站起来给她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奏了盲女刚刚弹奏的曲子。这位盲女听得非常入神,当曲子结束时,她激动地说:“你弹得多好啊!感情多深啊!你,你一定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那个盲女,“你喜欢吗?”让我为你播放另一首歌。一阵风吹灭了蜡烛。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小屋里的一切似乎都披上了银纱。贝多芬看着站在身旁的可怜的兄弟姐妹,在静谧的月光下按下琴键。鞋匠静静地听着,仿佛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与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闪闪的海面上,银光四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薄纱般的魏云。突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海浪被月光照得晶莹透亮,一个接一个地向岸边冲来...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安静的脸上,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似乎看到了从未见过的东西,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二人被美妙的钢琴声陶醉了。当他们醒来时,贝多芬已经离开了小屋。他飞回客栈,花了一整晚的时间录下了自己刚刚即兴创作的《月光音乐》。这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女演奏《月光》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贝多芬的这首曲子(op . 27 no . 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述的是海上月光的景色,这首曲子源于德国乐评家雷尔·斯塔布(1799-1860)。俄罗斯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诠释这首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上应该是有思想的,有思想的,安静的。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柔和明亮的心情。《c小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小调所暗示的),一片乌云密布的天空,一种阴郁的情绪。最后一个乐章是激烈而热情的,它表现出了与温柔的月亮完全相反的一面。只有很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月光下的一瞬间。”在德国,也有人把这种音乐称为“花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在树荫下的亭子。显然,这个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来说也是不准确的。看来这首曲子绝不是一幅清晰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心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记的作者Tye(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无论如何比“月光”和“园亭”更贴切。贝多芬在1801写下了这首曲子,当时他正和朱丽叶·吉西亚尔迪(1784-1856)恋爱,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给韦格勒写信时,提到了她,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了1802年初,她已经爱上了安德鲁·哈伦堡伯爵,并在1803年嫁给了他。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将这首歌与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没有持续多久,奏鸣曲中的痛苦和愤慨已经超过了爱情。“罗兰把第一乐章解读为忧郁、哀嚎、哭泣。俄罗斯音乐家奥勒·比伊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深深的悲哀”,就像“上吊的火”。但是,1801是贝多芬和吉沙尔迪恋爱的时候。说这部作品讲的是失恋的痛苦,可能不太真实。对于这部作品的解释,或许俄罗斯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观点更为合理。回忆起在彼得堡听李斯特的演奏后,他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温情脉脉,有时是充满黑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表演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仿佛从一个看不见的灵魂深处,突然升起一个无声的声音。有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悲伤;其他的是沉思,无尽的回忆和阴郁的预兆...“C小调奏鸣曲尤其以‘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闻名。贝多芬曾说,“人们经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比如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可以看出,贝多芬本人对《月光之歌》并不十分满意。

第四,激情奏鸣曲

当辛德勒有一次问贝多芬D小调奏鸣曲(作品31 ^ 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的内容时,贝多芬回答说:“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后者被汉堡音乐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冠名为“激情奏鸣曲”。另一方面,“热情”这个称号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赖内克(1824-1910)加上去的,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贝多芬并不认可《热情》这个标题,但对于这部英雄壮丽的作品来说,这个标题还是挺贴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在莫斯科听过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多布罗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并说:“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激情奏鸣曲》更好的了。我想每天听它。这是美妙而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是带着也许是孩子气的夸耀想:人能创造出什么奇迹!”1870 10 10月30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了三个多月。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凡尔赛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款。那天晚上,德国前驻意大利大使格特尔在维汉姆一架破旧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激情奏鸣曲》。俾斯麦听完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整一代人奋斗的哀号。”他从一个嗜血野心家的立场理解贝多芬的“热情”。他曾说:“如果我能经常听这首曲子,我的勇气就不会耗尽”,因为“贝多芬对我的神经是最好的”。贝多芬在1801年6月29日说:“我的艺术是用来改善穷人命运的。”如果贝多芬知道地下,听说他的音乐被俾斯麦用过,那他一定是死了。

五、打节机、友谊、大炮

贝多芬的朋友梅尔策(1772-1838)以发明和制造机械乐器而闻名。1813年秋,贝多芬为梅尔策发明的万能钢琴(即机械乐队)写了一首名为《惠灵顿的胜利》或《维多利亚之战》的战争交响曲,描述了同年6月21日,英军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维多利亚击败拿破仑的场景。在Winkle发明(1776-1826)的基础上,Meltzer曾经创造了今天的通用击掌机。贝多芬第一次采用它,并根据每分钟的节拍数来标记他的作品的速度。贝多芬的助听器也是梅尔策在1810年左右制造的。有一次,贝多芬派梅尔策去旅行,他写道,最富有的人是滑稽的大炮,以此来赞美节日机器的创造者。这首象征贝多芬与梅尔策友谊的佳能,后来被贝多芬选入他的第八交响曲(作品93),成为第二乐章的主题。

第六,芭蕾舞台上的第七交响曲

瓦格纳将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Op.92)称为“终极的舞蹈”,“舞蹈的最高形式”,“身体运动按照理想形式的最美妙的体现”。据说他曾经想象过,第七交响曲会以李斯特钢琴伴奏的舞蹈来表现。瓦格纳的理想后来被俄罗斯编舞家马欣实现了。1938年,他将这部交响曲编成芭蕾舞剧,展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世界的创造与毁灭: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乱的世界变成了动植物有序的居所。有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第二乐章:大地——仇恨和强奸出现在大地上。一群男男女女哀悼被谋杀的少年。第三乐章:天空——天上的神和女神对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自得其乐。第四乐章:放荡与毁灭——人们沉溺于放荡。上帝看到他们拙劣地模仿着上层世界的欢乐,因愤怒而用火毁灭世界。1938年5月,这部芭蕾舞剧在摩纳哥蒙特卡洛首次由俄罗斯的巴西雷芭蕾舞团演出。

七。欢乐颂和合唱交响曲

1793 65438+10月,德国诗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学的法学教授费雪尼克写信给席勒的妻子夏洛特,信中说:“有一个年轻人...怀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谁想把席勒的《欢乐颂》一段一段地谱成曲子。”这个年轻人就是贝多芬,当时住在波恩,年仅23岁。贝多芬在1798和1812年贡献了《欢乐颂》的音乐。写于1812的《欢乐颂》主题,后来被用在1814完成的《c大调命名日节前奏曲》(Op. 115)。贝多芬为1795左右的比格诗创作的歌曲《相爱吧》与合唱交响曲最后一乐章的《欢乐颂》主题在音调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后来贝多芬在《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op . 80)65438-0808中以此曲调为主题,演唱了库夫纳赞美音乐魅力的诗歌。钢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合唱交响曲终曲的一次尝试。1824年3月,贝多芬写信给普罗布斯特:“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以钢琴合唱幻想曲的风格写成的,但规模要大得多。”可见贝多芬为《欢乐颂》作曲的意图始于1793,琢磨了30年才最终在《合唱交响曲》中完成。合唱交响曲是在卡尔斯巴德决议后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运动遭到残酷镇压的反动时期完成的。维也纳科伦,邮编: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