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所学知识的分析,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国人最崇拜的圣人。被中国封建统治者封为“大圣”、“万世之师”,被现代国际社会公开推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也是中国为师教学理论的创始人和实践中国为师教学的典范。他当然是个大师。

千百年来,为了纪念他,宣传他,传播他的理论,弘扬他的道德和精神,从北京到各地都修建了许多孔庙。这些孔庙简称孔庙,也叫文圣庙(对应武圣庙、关帝庙),简称文庙。孩子入学,第一件事就是拜孔子。学校每次有大型活动,第一个礼仪就是集体向孔子鞠躬。每年孔子诞辰日(农历八月二十七),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孔子的名字为中国和世界华人社区的所有妇女和儿童所熟知。孔子和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像布帛小米,一刻也离不开。

孔子的教育生涯持续了近50年。据汉代刘向《新序》记载:“孔子二十三岁,始教于阙里。陆埮、曾点和张钦去学习了。”这是孔子第一次接受弟子授课。后来孔子在他门下聚集了一大批弟子,形成了最早的儒家学派。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办学之初到去齐国求官之前。这个时候徒弟不多,但是学校很有效果。第二阶段,从37岁从齐国回到鲁国,到55岁环游世界之前,* * *算18年(其中为官4年以上),是孔子教育大发展阶段。陆、齐、楚、魏、晋、秦、陈、吴、宋等国的学生越来越多,孔子的威信也就建立起来了。第三阶段,68岁环游世界后回到鲁,73岁去世,*** 5年。他主要集中精力办学,整理古代文献典籍。在此期间,培养了夏紫、子游、张子、曾参等优秀弟子。

孔子在中国文明史上至少有五大贡献。

对文献学的贡献。中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被孔子编成了一本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代有诗三千多首。孔子选取了305首“适用于礼义”的诗,按文体、雅俗、赋分门别类,形成《诗经》正文,并加以阐释。《尚书》又名《书》和《舒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由孔子根据传说编撰而成。

对历史的贡献。孔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春秋》的作者。这本书只有65,438+6,000字,但它记录了鲁从庐隐年到十四年的历史。孔子编纂《春秋》是出于拨乱反正的政治目的。滕文公治下的孟子说:“孔子成了《春秋》,造反贼却怕了。”《史记·太史公序》说,《春秋》“降帝,退诸侯,求大夫,以成王之业。”孔子编纂《春秋》,确立了许多书写历史的原则和范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即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文字,扬善抑恶,“一字之赞,如中华之荣;一言之窘,无异于斧劈。”孔子修订《春秋》,通过把历史的原始记录改写成史书,创立了中国真正的史学。应该说,中国史学之父是孔子,而不是司马迁。因为孔子写了《春秋》,《春秋》一词就成了历史的代名词。

哲学贡献。易是道路和中国哲学的源头。《汉书·文艺志》记载了《易经》的起源,认为《易经》早期发展史有三个关键阶段:伏羲开创八卦为第一阶段,周文王化八卦为六十四卦为第二阶段,孔子写《易经》为第三阶段。《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喜易经晚,读易经,魏编三绝”。孔子读《易》,是为了“观其道义”。孔子以其过人的智慧,注意到了《易》的“道义”层面,发现了《易》中蕴含的丰富哲理,于是作出《易传十篇》对其进行系统阐释。可以说是孔子把《易经》转向哲学,导致了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政治献金。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仁政德治,把社会正义、秩序、诚信、人民福祉放在首位。提出政治家要从自身做起,“政治家也是对的。”子帅是对的,谁敢错?”“其身正,无令而行;它的身体不对,虽然不听话。“孔子主张德治,认为‘道以德,气以礼’的德治优于‘道以政,气以刑’的法治。他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这是孔子为中国人民设定的两个理想社会的目标。

教育贡献。孔子创办私塾,是打破奴隶主对教育资源垄断的第一人。孔子高举“有教无类”的大旗,突破了教育中的分配不公,是教育老百姓的第一人。孔子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是中国第一个模范教师。孔子一生“学而不厌,教而不厌”,被尊为“后世之楷模”。孔子在教学活动中,选编了《诗》、《书》、《礼》、《乐》、《易经》、《春秋》六种教材。传授礼、乐、射、御、书法、数等六项技能;弟子分为德、言、政、文四科进行教育。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

孔子:有余力就去学文学。

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一直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在今天看来,仍然有许多内容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闪耀着科学和智慧的光芒。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君子和仁者。孔子认为教育可以对国家和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论语·鲁兹》记载:“子卫诗,然于仆。子曰:‘平平淡淡!’尤然说,‘如果你是普通人,何必呢?’说,“有钱。”说‘你有钱,更何况?说:‘教它’。孔子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教育,并把它放在首位。《论语》中多次提到要致力于培养“士”、“君子”、“成人”。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智仁勇并重,以仁为中心。他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是以道德教育为指导的。《论语》说:“孔子教四事:文、行、忠、信。”其中与品行、道德、礼仪相关的内容占了很大一部分。对此,《论语》更是说得明明白白:“弟子进则孝,弟出则弟,诚则信。他爱别人,对别人好,有余力就去学文学。”这意味着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诚实,对大众要广泛友好,对仁人要亲近。这样做了之后,学习文化知识就有了额外的动力。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先育人,后育人,先育人,先育人”的由来。

教育的对象是“有教无类”。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我从来没有不自学的。”也就是说,无论贫富贵贱,只要你带一堆“肉干”作为“学费”,有兴趣学习,就可以收它为徒,教它。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教育创新。它突破了只有少数富家子弟和官僚享有受教育权的藩篱,用实际行动打破了“礼不逊于庶人”的等级制度,倡导平民教育。孔子弟子人数众多,成分复杂。有鲁权贵之子孟,有“穷贱”的颜渊、仲弓;既有“一家之女”的子贡,也有曾经的罪犯公爷常。

还有一个关于孔子收鲁兹为徒的故事:有一天,孔子在曲阜的街上走着,看见一个头上有鸡毛、披着野猪皮、手持宝剑的年轻人,那就是鲁兹。孔子问他,你为什么不来跟我学呢?鲁兹说,为什么要学习?南山有竹子,资质很好。当它们被砍下时,可以射穿犀牛的皮肤。鲁兹认为他是南山的竹子,他自然有资格。孔子对他说,那么,你把南山前面的竹子削尖,后面装上箭,插上羽毛,能射得更深吗?鲁兹立刻明白了。他说,即使我有很好的资格,后天稍加训练,我可以有更出色的表现。我立刻拜孔子为师。

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宋代朱对孔子教学经验的经典总结。《论语·永业》说:“你在一个中国人之上,也可以口头上说说;中国人以下,不能口头说。”智力高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可以学到更高级的知识。对于智力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不宜教授高深的知识。孔子非常注意观察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了如指掌。学生们还提出了关于孝道、仁爱和政治的问题。他的回答往往因人而异,复杂而简单。仔仔路与尤然关于“司文祝星?”的讨论当他问同样的问题时,他的回答截然不同。他的解释是,“想退就进;因为也是人,所以退休了。”鲁兹勇猛无情,孔子避其锋芒,谆谆劝导,以礼相待,宽大为怀。使鲁兹突然忏悔。由此可见,学生千差万别,教师要有明确的思路,既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不区分好坏。最好有自己的收入,统筹规划。

教学方法是“循规蹈矩,善邀”。“向善有魅力”是“启发式”教学,是孔子首创的。《论语》说“不要生气,不要生气,不要着急,不要生气”,就是学生要有问题,老师才会引导。我无法引导他,除非他试着去理解,不能理解;难道他想说却说不出口,我不会扣动扳机。“不取一隅,不取三隅反之,则不再。”就是告诉他一个角是这样的,他不能把它和其他三个角联系起来,我就不再说了。此外,孔子还注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推己及人、取喻取意、学思并重、博退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好学就做官”。孔子曾提出“民治”和“兴才”的思想。夏紫把孔子的教育目的概括为“为官就是学习,为官就是学习”。虽然对这句话的解读存在诸多分歧,但毫无疑问,学习与为官息息相关。官员应该是受过教育的人,学习成绩优秀的人应该被授予一定的官职。教育是培养能治国安邦的人才。孔子认为鲁兹胆大,子贡懂事,冉求多才多艺,政治上不会有问题。《论语·公冶长》曰:“为国千遍可使其赋”,“谋之,市千室,家百遍可使其宰”,“为红,立朝,可使其谈客”。公冶长可以让他在一个有一千辆运兵车的国家管理军费,冉求可以让他在一个有一千户一百辆运兵车的地区当地方官,宫希池可以让他在朝廷处理外事,接待来访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