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如何合作?

1974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作出决议,从此,联合国采用了“跨国公司”这一名称。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拥有矿山、工厂、销售机构等资产,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可以由单个国家的企业独立设立,也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联合或合作经营。跨国公司是通过输出企业资本,在多国设立分支机构,或控制当地企业成为其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等经营的国际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它是垄断财团通过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国内国外、生产销售一体的超国家垄断体系。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也不论其经营的经济部门;第二,这类企业有一个政策一致的中央决策系统,能够体现企业的全局战略目标;第三,这些企业实体之间的资源、信息和社会效益共享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实行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从跨国公司的定义中不难看出,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配置,将研发、开采、提炼、加工、组装、销售和服务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延伸到世界各地。最高决策权保留在跨国公司总部,对整个公司的投资计划、生产安排、价格体系、市场安排、利润分配、研究方向等重大决策共同承担责任。如果我们把1865年德国拜耳化学公司在美国纽约州开设的苯胺工厂看作是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那么这家跨国公司已经有130多年的历史了。美国At&T公司成立于1885,日本东芝公司成立于1875,电气公司成立于1899,德国乐嘉文洋行等。这些集团在19世纪末就有了今天世界公司的雏形。但二战前,跨国公司发展缓慢,经济实力非常有限,对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影响不大。二战后,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发展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跨国公司得到了广泛发展。到1988,跨国公司投资总额达到9628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10312亿美元的93%。全球跨国公司的母公司超过2万家,子公司已超过6.5438亿家。近年来,世贸组织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对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与日俱增。它们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以及给企业和投资国带来的巨大经济决策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子公司根据母公司的全球战略制定自己的经营计划和措施。跨国公司的管理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二战后,世界政局趋于稳定,许多国家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研究本国管理理论。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对管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如果把很多管理理论分类,大致有几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理论;论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资本主义的管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管理理论。目前,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七大流派,即管理程序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经验主义学派。这些学术思想形成了现代管理思想,为跨国公司的发展奠定了管理基础。二、跨国公司向全面多元化发展虽然在19年末,许多跨国公司在营业额上已经具备了当今世界公司的雏形,但真正实行产品生产多元化产品结构的公司,即全面多元化的跨国公司,是在70年代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其经营范围形象地说是“从方便面到导弹”,几乎包罗万象。例如,美国的杜邦和联合化学公司,联邦德国的巴登苄胺苏打公司和赫氏染料公司,英国的科尔斯化学公司,日本的朝日化学公司和住友化学公司等化学工业公司。除化工产品外,还兼营制药、食品、化妆品、珠宝工艺品、纺织、冶金、电子、化肥、农药、交通、酒店等多个行业。多元化给跨国公司的营销带来巨大的好处:(1)增强垄断企业的整体经济潜力,防止“过剩”的资本形式,保证跨国公司的安全发展,有利于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利润率取决于企业如何计划和组织生产、销售和分销这三个相互联系的运动环节。多元化可以使跨国公司加强生产环节,进行低值投入和高值产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利润最大化。(2)有利于资金的合理流动和分配,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副产品的利润率。资本的投资必须带来良好的投资效益,这是投资的必然选择。生产要素的合理经济组合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生产要素的国际组合也优于一国自身。跨国公司是国际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灵活高效的载体。(3)便于分散风险,稳定企业经济效益。现在世界经济发展很快,行业和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各行业情况每年波动较大。占据多个行业的跨国公司的经营不会因为一项经营的波动而影响整个公司的收入。(4)可以充分利用生产剩余能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增加利润。(5)可以节约* * *与成本,增强企业的机动性。第三,通过开发新技术来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高科技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引擎”,因此跨国公司在这方面展开了一场大比拼,更尖锐地表现在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贸易摩擦上。(1)跨国公司在新技术革命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在新的国际分工中,跨国公司要想保持优势,或者从一种优势转变为另一种优势,就必须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上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跨国公司在新技术部门总是占据领先地位,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如汽车、石化、制药、电子工业等,几乎都由跨国公司控制。跨国公司注重生产技术的研究。每个跨国公司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并得到政府的大量财政支持。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用预算拨款资助了超过1/4的民用科研项目。(2)跨国公司奉行独特的技术战略: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战略:从全球范围内比较生产成本,选择最佳的生产基地,保证高利润。首先,将开发的专利技术应用于母国国内生产,垄断国内市场,通过产品出口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其次,若干年后,新技术将转移到其他发达国家的子公司,以获得当地市场的技术优势。第三,几年后,技术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跨国公司在转让技术时应考虑生产能力(或使用生产技术的能力)、投资能力(或扩大生产以利用扩大的国内市场或出口市场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它使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成为可能)。第四,跨国公司从使用价值竞争手段转向非价格竞争手段争夺世界市场。传统的价值竞争是指企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以低于国际市场同类商品或其他企业的价格,打击和排挤国外市场的竞争对手,扩大商品的销售。非价格竞争是指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增加花色品种、改进商品包装装潢、规格、完善售前售后服务、提供优惠付款条件、更新商标编号、加强广告宣传、保证交货及时等手段,提高产品的质量、信誉和知名度,从而增强商品的竞争力,扩大销售。目前,跨国公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商品的非价格竞争力;(1)提高产品质量,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2)加强技术服务,提高产品性能,延长使用寿命;(三)提供信贷;(4)加快产品升级,不断推出新产品,更新品种;(5)不断设计新颖多样的包装装潢,注重包装装潢的“个性化”;(6)加强广告宣传,大力研究和提高广告销售技巧。五、跨国公司扩大内部贸易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跨国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和服务方面的贸易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不断发展的公司内贸易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对国际贸易体系和贸易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虽然获得关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详细而准确的信息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从获得的为数不多的信息中发现,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跨国公司间的国际贸易相比,跨国公司间的公司内贸易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一般来说,R&D强度高的工业部门的公司内贸易高于R&D强度低的部门。公司内贸易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特征,是因为跨国公司在技术和管理上具有一定优势,可以从事海外经营活动,而这些优势往往是以高昂的研发费用为代价获得的。因此,为了保持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垄断优势,不使付出的高价付诸东流,在公司内部进行所有交易是明智的选择。第二,公司内贸易的产品构成主要是最终产品,其次是待加工组装的中间产品。通过系统研究,证明公司贸易内部化率与产品加工程度成正比,即产品加工程度越高,内部化率越高;反之,内化率越低。第三,公司内部贸易的价格并不根据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变化,而是通过转移价格而变化。这不仅是区分公司内贸易和公司间贸易的一大特征,也是跨国公司研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可以预见,未来10年,除了更大的发展之外,还有三个趋势:根据“国际经营三阶段”理论,专家认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早已跨越了以“物”为中心的国际交往第一阶段,即商品进出口部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处于这一阶段。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都进入了所谓的“本土化阶段”,即在当地产销和建立据点的第二阶段。只有少数跨国公司达到了第三阶段,即国际分工阶段。据预测,新世纪将有大量公司进入第三阶段,即跨国公司的人才、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经济资源倾向于效率更高的国家或地区,最终成为“无边界企业”。已经看到了美欧日跨国公司“三足鼎立”的雏形,这将是他们日后解读“三国”的参考资料:

陈晶莹,论跨国公司的主要经营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