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代表性学术成就

1.发展了超结构手性纳米材料,建立了纳米粒子组装产物与其光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纳米粒子可控组装的新途径。基于功能纳米材料可控合成和功能纳米聚集体自组装的原理和方法,开发了纸/棉线-碳纳米管等新型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对危害因素的快速、灵敏、特异检测,提出了基于生物识别系统和功能纳米材料的食品安全、检验检疫。建立了基于危险因素检测技术、安全评价技术和特征识别技术的危险因素高通表示和特征模式识别的关键技术和方法体系。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如Accounts Chemical Research、MATSCI ENG R、Angew Cheminted、J.AM. Chem等。SOC.Nano Letters,对破解、分析和反分析国外对我国优势产业的技术壁垒具有重要意义,对维护我国边境安全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建立了出入境高关注产品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和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从危害因素迁移机理出发,建立了质量传递模型。通过研究危害因素迁移的影响因素、模型参数分析和危害因素扩散系数的计算方法,揭示危害因素迁移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危害因素迁移模型,提出安全评价技术模型,确定相应的安全限值,建立相应的安全限值标准;在我国,已经开创了化学危险特性的分类、分级与识别技术和特性模式识别技术与方法的研究领域。所创建的两种测试方法已被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危险化学品专家委员会批准为国际权威测试方法,并被列入“国际危险准则”。建立了化学品健康与环境安全预测模型,开发了化学品毒性预测软件系统。开发了与国际技术法规实时同步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智能识别系统(PDA专家系统),实现了危险化学品信息的远程智能识别。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境口岸监管,为我国落实国家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和建立进出口化学品法定检验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3.根据新时期食品安全和检验检疫安全的新形势以及当前检测手段和科技发展的新要求,系统提出了基于风险评估管理的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理念和检验检疫发展动态模型。全面交叉食品科学、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分析测试、动物检疫、植物检疫、毒理学、生态模拟、毒理学、材料工程等自然科学领域,以及经济法、风险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全面阐述了检验检疫的学科基础、学科内涵、技术和方法,研究成果作为《食品安全与检验检疫安全系列专著》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包括检验检疫概论、食品安全化学、食品安全科学概论、食品包装安全、检验检疫风险评估与方法学等。其中《食品中的免疫化学和免疫测定》被科学出版社推荐由英国阿尔法科学出版社出版。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相关学科建设,提升了我国检验检疫和食品安全整体科技水平。

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权威科学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含IF & gt9,6),SCI论文国内外被他人引用500余次,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专利48项,软件著作权3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28。作为主编出版专著8部(其中英文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