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出口大国地位不保,资源用完了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说2016年是中国化肥进出口贸易经历的大考之年,2017年更多地可以被称为变革中的探索之年。在相关行业政策的重压之下国内化肥生产成本不堪重负,其他资源大国增加的化肥产量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中国化肥出口的市场份额。在市场这只“手”的调控下,一方面对传统出口企业形成倒逼,另一方面逐步改变中国化肥进出口产品的格局。
需求总体稳步增长供应变化主导市场
根据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的数据,2016年-2017年世界肥料需求稳步增长,预计将达到1.86亿吨,其中,磷肥和钾肥需求速度将远超氮肥。相比稳步增长的需求,化肥供应的不确定性成为主导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磷肥方面,目前全球磷肥市场呈现区域化特点,加拿大和拉丁美洲市场将由美国主导,欧洲市场主要由北非和俄罗斯主导,印度市场主要由沙特和中国主导,非洲市场由摩洛哥OCp公司占领。氮肥方面,全球进口量前十位国家的尿素进口占全球尿素贸易量的61%,其中8个国家在2016年增加了进口量,而印度和美国的进口量有所下降。钾肥方面,俄罗斯和加拿大依然凭借着巨大的钾矿资源占据全球钾肥市场供应的重要地位,而中国的钾肥产能近几年迅速增加,也使中国进口钾肥的话语权不断提升。
中国“出口大国”地位被颠覆
在2015年取消窗口期之后,中国出口给全球化肥市场的“时间表”似乎已经淡化。于是,伴随着全球供需形势的变化,中国化肥出口企业受到自身生产成本增加、国外供应商生产成本下降的双重挤压,不得不忍痛割爱,缩减出口市场份额,在这场国际市场竞争的战场上承受着夹缝中生存的煎熬。
对于全球范围内总体过剩的氮肥和磷肥产业,现在的市场无疑是低成本为王。单靠丰富的资源已经不能为企业带来绝对的市场优势,而低成本、低能耗的丰富资源才是王道。多年来,中国化肥企业凭借资源大国的背景在国际市场上运作的风生水起。然而,当中东可大规模开采使用数百年的磷矿产量爆发时,当美国突然发现并立刻使用大量优质页岩气生产氮肥时,中国的资源在国际舞台上显得优势全无。
中国市场依然吸引国外化肥生产企业
在全球化肥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外国企业也希望“走进来”。从进口量来看,我国进口化肥产品主要为钾肥,其次是复合肥。中国海关统计,2016年全年中国累计进口各种肥料832万吨,氯化钾累计进口量为682万吨,氮磷钾三元复合肥累计进口量为113万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进口肥料600万吨,同比增加18%,其中钾肥进口501.5万吨,同比增加24.6%。
近年来,随着全球钾肥产能的增加,特别是我国钾肥产量的不断释放,我国进口钾肥的道路在不断拓宽。我国钾肥进口不再受制于国外供应商垄断的控制,国内外供应能够有效地保证满足我国钾肥消费需求。但也引起了钾肥逐步由供不应求的市场地位转变为供过于求的竞争局面。从产品和技术的引进来看,除了钾肥以外,越来越多的进口水溶肥、生物刺激素、有机肥等出现在中国市场上。这些代理商更多地承载着沟通桥梁的责任,在中国市场上做出的努力大多期待长期回报。
有机遇就有出路
在全球贸易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也在逐步多元化。许多企业主动出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目前中国复合肥在国际市场上的生产、应用技术方面优势较大,特别是新型肥料的出口,在非洲、东南亚都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亚洲作为全球重要的化肥需求市场,是全球化肥供应商销售的主要目标市场之一。东盟各国巨大的农业产业释放出强劲的农资市场潜力,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对于我国农资产业来说更是巨大机遇。
抓住机遇要保证国内生产产品的质量,这是进军海外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同时也需要提升中国制造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服务输出。尽管东盟各国农业实情不同,但是普遍不及我国的发展水平,“走出去”的企业还要增强自身的软实力,特别是在专利和标准的制定上多下功夫。
第二,品牌树立。“走出去”的企业要有自律的机制,目前全球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质量良莠不齐,“走出去”的企业难免“掉链子”“毁形象”,所以企业“走出去”一定要自律。规模小的企业可以跟随规模大的企业***同合作进军海外市场,而小企业之间更应该联合起来***同开拓国外的市场。
面对目前的国际市场形势,企业面临的挑战确实大于机遇。但只有在机遇中求生存,才能有赢的可能。在行业处于低谷期时蓄势,在产业发生变化时应变,才能更快地找到突破重围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