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和莱阳有什么区别?
山东省莱阳市,素有“梨乡”之称,位于胶东半岛腹地,东北与烟台市接壤,西南与青岛市接壤,南濒黄海。全市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海岸线27.5公里,总人口89万,其中市区人口25万。莱阳市位于东经120° 59′12″,北纬37° 9′52″。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1.2 ″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秀丽,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文化发达,海陆空交通便利。莱阳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愿与世界各国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增进友谊,发展合作,大有作为。
莱阳1987撤县设市,现辖1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784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2万亩。
莱阳历史悠久,物产丰富。莱阳素有“梨乡”之称,所产莱阳梨驰名中外;莱湖沙参、莱阳芋头、五龙鹅很有名。境内还有丰富的大理石等矿产资源。
莱阳是胶东半岛重要的“交通枢纽”。蓝烟铁路和7条国省公路干线穿境而过,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距青岛、烟台两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100公里,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莱阳水电供应充足,邮电通讯便利,公益事业发达,服务功能齐全。市区有洗浴水库,蓄水量1.5亿立方米。市中心有3家地市级医院,7所大专院校,10多家涉外酒店。
近年来,莱阳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全省30强中的排名进一步前移。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19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第三产业比重为13:58: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54.38+065.438+0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6.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2.4%和654.38+04.9%。地方财政收入6.5亿元,增长21%。合同利用外资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4.38+0.3亿美元,出口创汇565.438+0.0亿美元,分别增长23.7%、654.38+0.2%和22.5%。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543.8+00.87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实现利税38654.38亿元,利润29.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5%和48.2%。农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总产值44.5亿元,增加值25.8亿元,分别增长21.6%和4%。第三产业日益繁荣。2006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6.3亿元,占GDP总量的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亿元,增长16.5%;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6亿元,比年初增加9.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15元,分别增长12.8%和12.9%。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整体形象焕然一新。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4‰以内。
海阳
海阳市位于黄海之滨,胶东半岛南翼,东经120 50 '至121 29 ',北纬36 16 '至37 10 '。它有“东方夏威夷”的美誉,是国务院确定的。这座城市位于烟台、青岛和威海的中心。
海阳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南部,南濒黄海,北接半岛内陆,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200天以上,气候宜人,非常适合旅游和居住。近30年平均年气温12.0℃,平均年降水量694.5毫米。
四季的气候特征如下:
春季:平均气温10.6℃,降水量119.6毫米..由于海洋气候的调节,气温回升缓慢,大部分年份没有晚霜的危害,有利于各种作物和水果的种植和生长发育。
夏季:平均气温23.4℃,降水量417.4mm,盛夏盛行东南季风,气候凉爽。这是盛夏的避暑胜地。
秋季:平均气温14.2℃,降水量126.6mm,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多受大陆变质冷高压控制,秋高气爽,云淡风清。有利于各种果实和果糖干形成和积累,果实色泽鲜艳、清脆、干甜。
冬季:平均气温-0.4℃,降水量30.9mm,虽然受大陆气团西北季风控制,但并不觉得寒冷干燥。在山东半岛东西山脉的阻挡下,寒流降雪很少。受黄海海洋性气候影响,降温幅度小,没有寒冷感。
综合实力:
2005年,经初步核算,海阳市总产值达100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4.7亿元、46.5亿元、29.3亿元,第三产业结构比重为24.6%、46.2%、29.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9亿元。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支柱产业。
粮油:主要粮油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花生。200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万公顷,产量33万吨,其中夏粮119000吨,秋粮2110000吨。油料播种面积654.38+0.9万公顷,产量7.8万吨。
蔬菜:海阳高度重视蔬菜生产,大力发展大棚蔬菜,成为胶东重要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9000公顷,产量53.8万吨。
水果:盛产苹果、桃子、梨、葡萄、樱桃等。苹果是海阳市的主要水果品种,“红富士”苹果曾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2005年全年水果产量20.8万吨,其中苹果18.4万吨。
畜牧业:畜牧业生产以猪、牛、羊、兔、禽、蚕茧为主,走上了规模化经营与分散饲养相结合的道路。2005年生猪存栏654.38+05.9万头,出栏23.7万头,大牲畜5.5万头。肉类总产量2.8万吨,鸡蛋产量3.7万吨,牛奶产量1.4万吨,蚕茧产量1.704吨。
渔业:水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鲅鱼、罗非鱼、太平洋鲱鱼、对虾、扇贝、牡蛎、梭子蟹等。2005年渔业生产主要增加名优产品养殖和远洋捕捞。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2.7万吨,其中海洋捕捞654.38+05.7万吨,海水养殖654.38+06.6万吨,淡水养殖0.4万吨。
林业:2005年,林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造林面积2377公顷,封山育林面积200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截至2005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70.2万千瓦,农村用电量2.3亿千瓦时,年农用化肥(折纯)3.9万吨,有效灌溉面积3.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2.2%。
行业:
2005年末,海阳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全部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国有及非国有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下非国有企业1169家,个人3522人。工业类别主要有毛衣、针织、工程机械、五金、水产加工等。
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总额4654.38+0.00亿元,规模以上3654.38+0.40亿元,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543.84+0.84亿元和654.38+0.30亿元。
工业品销售: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4%。
销售收入和利税: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96.2亿元,利税达到654.38+0.2亿元,利润达到765.438+0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65.438+0.8%。
贸易:
国内贸易: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亿元,其中市内20.6亿元,市以下6543.8+0.7.3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3.6亿元,餐饮业零售额2.8亿元,其他行业零售额654.38+0.5亿元。
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全市出口创汇1961.5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5584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235亿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总投资达到78.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71.9亿元,规模以下6.5亿元(农村50万元以下)。生产性投资6654.38+0.8亿元,非生产性投资6543.8+0.6亿元。规模以上投资中,城关及以上外投资51.4亿元,农村投资20.5亿元,投资项目1.54个,总投资40.9亿元。
交通邮电:
全市公路里程653.2公里,国内铁路20公里,丰城港有3个泊位。形成公路、铁路、海运相结合,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2005年,各种运输工具货运量249.8万吨,客运量4065438+万人,港口货物出口量1.365438+万吨。邮电业务总额12066万元。年末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1.1.2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为1.26万户。
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
科技:全市科技成果30项,其中省部级奖7项,市部级奖8项,专利申请62项,专利实施25项。
教育:高考学生2862人。全市有37所中学,学生4.5万人;小学121所,学生3.2万人;有7所职业中学,6000名学生。
文化广电: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视台1个,发射机3台,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微生:年末全市各类卫生机构20个,床位1214张,卫生技术人员1380人。
金融与财务:
2005年国内财政收入4.98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7.7亿元,其中储蓄存款51.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543.8+0.97亿元。
人们的生活:
农民人均纯收入470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5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528元,全市人均储蓄76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