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氢新策略——“山”还是“水”?
究其原因,安全是第一因素。
氢气是一种非常活泼的气体,其爆炸极限为4.0%~75.6%。如果这个范围内有氧气,遇高温或明火会爆炸。同时,高压液化或低温液化很难保存氢气,给氢气的储存和运输带来很大困难。
而且常用的钢材遇到氢气会“氢脆”,需要进行改性才能作为储存容器使用。在氢能的储存和运输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之前,氢能一直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中,很难被市场接受。
目前国内外的储氢方式主要是高压储氢,包括70MPa碳纤维储氢罐和35MPa碳纤维增强塑料储氢罐,以及工业上常用的15MPa钢瓶。前两种储氢罐生产成本高,35MPa储氢罐生产成本接近2900美元,70MPa高达3500美元,生产技术难度很大。世界上只有日本和美国有少量产品,所以无法大范围推广。但后者的存储率太低。按照目前工业化常用的40L钢瓶计算,通常需要充装12~13Mpa。每个钢瓶重约50kg,但储存的气体不到0.5kg,储氢量不到1%,运输过程非常不经济。
固态储氢技术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首先,目前的研究表明,镁基储氢材料的储氢量可以达到4%~5%,是低压储氢的2~3倍。其次,固体储氢通过合金吸附氢气,无需添加剂等过程,可以实现低温下的有效储氢,储氢过程非常友好。
然而,固体储氢也有明显的缺陷。一是4%~5%的储氢量达不到理想的运输水平,运输能力浪费也极其严重。其次,固体储氢的放氢温度仍然需要200 ~250,在移动电源的应用中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液态储氢比有机溶液储氢更有前途。最近,美国西雅图的kontak公司申请了一项储氢技术专利,通过有机物的加氢/脱氢来储存和运输氢气。据悉,该溶液每20L可储存1.7kg氢气,换算后储氢量可达17.3%左右。加上W容器的重量,储氢量仍然高于65,438+00%。
然而,该专利并没有改善氢气释放的问题。根据现有资料的对比,这种有机储氢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催化剂或者一些苛刻的条件。公司能否解决这个问题不得而知。
2021年是氢能真正发展的第二年。在下游各环节都打通、走向市场的情况下,上游的氢气储运“卡脖子”。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期待氢气储运的环节能够快速打通,真正做到“氢气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