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和荔枝的主要害虫有哪些及其防治?
1989发现一新种——龙安海麦蛾。荔枝蒂蛀虫和荔枝锐蛾是鳞翅目的两个相关种,命名为J.D.Bradley1986。通常混在桂圆和荔枝里。过去,人们长期以来将这两种昆虫混淆为一个物种:陈文勋(1941)和钱(1955)被误认为是Acroerops cramerllen。我国龙眼、荔枝产区目前尚未发现可可蛾。姚等人在1990中对其进行了修正,分别命名为荔枝茎蛾和荔枝尖蛾。龙眼、荔枝这三种蛀虫都是潜移默化的,往往一不小心就会导致很多危害。三种成虫和幼虫形态相似,有些有害习性也很相似,一定要仔细鉴别,以免出错。
(1)烟瘿蚊(Hypitima longana e.sp.nov .)(见图2-52)是一种新害虫,食枝、穗和幼果,属于鳞翅目、杂蛾科和杂蛾科。据调查,福建、广东、广西等龙眼产区较为普遍,部分地区受害严重。福建仙游龙眼园(6-9年生),秋梢受害率达18.2% ~ 30.2%,福州成园新梢受害率达41.1%。主要啃食龙眼新梢的木质部,破坏导管组织,导致水分代谢失衡,引起与龙眼鬼帚病相同的丛生或鬼穗症状。说明嫩枝食用后嫩叶卷曲,夏秋梢(主鬼帚结龙眼母枝)花穗密集,花臃肿肥大,开花异常不结果,导致树势衰弱,降低当年产量。从我国龙眼产区危害的严重程度,以及该虫是新发现的事实来看,群众还不太了解。因此,龙眼瘿蚊应成为我国龙眼产区一种值得注意的害虫。
图2-52龙眼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
1.成人2。彩蛋3。幼虫4。蛹
①形态特征:成体:体长3.5 ~ 5 mm,翼展10 ~ 12 mm。头部呈灰色,头顶略呈褐色;大鳞片从两侧包裹在背部中间,向前胸领上方向后突出。复眼为黑色,喙密被白色鳞片。前翅披针形,次前缘脉(SC)延伸至前缘中央。鸡蛋:椭圆形,开始是淡黄色,然后是橙色。幼虫:成熟幼虫体长7 ~ 9毫米,黄白色。蛹:体长5 ~ 6毫米,黄褐色,密被浅色短毛,头尾两端的毛最为明显。
②生活习性据福建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观察,在福州有五代,世代重叠。但每一代蛾都有一个明显的高峰期。老熟幼虫在支洞内越冬,3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化蛹。越冬代蛾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花,第一代幼虫(4月下旬至6月下旬)危害春梢和花穗,影响发芽,造成小花。二代蛾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有明显的高峰期,二代幼虫(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害夏梢和夏梢,对次年龙眼产量影响较大。第三代蛾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开花,第三代幼虫(8月上旬至9月中旬)危害秋梢;第四代蛾于9月中旬盛发;第四代幼虫(10的9月中旬至6月下旬)危害秋梢和冬梢;第五代蛾在65438+10月上旬至165438+10月中旬出现。第六代幼虫(65438+10月中旬开始)为害冬梢,6月中旬左右165438+10月进入越冬。
由于福州室内自然温度变化,日平均温度为265438±0.6℃时,卵期平均为65438±065438±0.5天,幼虫期(***4龄)为23.5天,蛹期为65438±065438±0.3天,产卵前期为3.5天,有一个完整的世代历。据观察,多数成虫在上午8 ~ 10和下午3 ~ 5时羽化,次日交配,卵散。卵多产在新梢顶芽与幼叶背面叶脉之间的缝隙中,或枝条表皮的裂缝中。产卵期4 ~ 8天,平均每雌一天产卵5.5粒,最高达14粒。雌性成虫寿命为6 ~ 10年。卵一般在早上8 ~ 11孵化,刚孵出的幼虫从卵底的洞里爬出来。如果卵产在芽中,直接从卵的底部取食,对幼嫩的芽是有害的。幼虫吃进树枝后,一般向下取食,受伤部位形成隧道,不断向洞外排出粪便。随着虫龄的增长,洞也变大,然后
卵期的天敌有赤眼蜂、捕食螨、蠓、蓟马等。幼虫期已发现黄胸蜜蜂、柔嫩蜜蜂等寄生蜂均为单寄生蜂,越冬幼虫寄生率为4.56% ~ 12.9%。
(2)荔枝蒂蛀虫(见图2-53)
①成虫形态特征:翅展开约9.2 ~ 11.5 mm,头褐色,面白色,触角丝状。前翅灰黑色,基部有两条白色条纹,中间有五条白色斜纹组成的“W”形,顶部有一条白色条纹,翅尖有一个黑色小圆圈。两个前翼呈“顽固”状。第五条白色斜纹是翼尖黑色条纹之间的橙黄色区域,中间区域为“Y”型,靠近前缘的末端为银白色。第五条白色对角线上靠近前方有一个近似三角形的黑点。后翅是灰黑色的。腹部两侧各有一条黑色斜纹。卵:卵圆形,黄色,蛋壳纵向约有10排微突起。幼虫:长约9毫米,黄白色,胸足3对,腹足4对(含臀足),臀板呈三角形,末端尖。蛹:长约7毫米,深色。头顶有一个破茧器,触角伸出腹部的部分比第七至第十腹节长一倍。叶子上形成白色紧绷的膜茧。
图2-53蒂钻
1.成人2。幼虫3。茧4。蛹
(2)生活习性:福建漳州二化螟一年发生10代,为害荔枝、龙眼,其中1 ~ 5代主要为害果实,6 ~ 10代为害嫩枝。
福州地区螟虫发生8-9代,第一代4月上旬至5月下旬以龙眼、荔枝嫩枝和幼果为食。第二、三代主要在6、7月结实;第四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吃龙眼果实和嫩枝;第五、六、七代在8月中下旬至11初吃龙眼新梢;11第八代和少数第九代一起入冬。
(3)荔枝锐蛾
①形态特征:荔枝蒂蛀虫的形态与荔枝蒂蛀虫非常相似。成虫:翅展开8.3 ~ 9毫米,头白色,触角丝状。前翅灰黑色,臀区黑白相间。中间有“W”型花纹,翼尖有一大一小圆形花纹,附近为银白色。正面是橙色的,有两条黑色的平行斜纹,从后面延伸到前面,把橙色的区域一分为二,尾翼是深灰色的。腹部侧面有一块深棕色的斜纹。鸡蛋:椭圆形,乳白色至淡黄色,蛋壳上有网状花纹。幼虫:体长约8毫米,淡黄色,略扁,胸足3对,腹足4对(含臀足),体弱;臀板呈钉状,后缘有数根刚毛。蛹:长约5毫米,深色,头上有破茧器。天线从腹端突出的部分与第七至第十腹节一样长或稍长。叶子上形成白色的膜茧。
(2)生活习性在福建福州,一年发生5-6代,危害龙眼、荔枝的枝、叶、花穗。幼体在叶子上潜水,稍长一点会吃进叶脉或叶尖,会破洞排泄粪便。主要危害世代(第三至第五代)在8月至10(次年结果分枝)危害夏、秋梢,特别是9月上旬,幼虫高峰期常对龙眼、荔枝秋梢造成严重危害,叶片常变褐,整树严重熏如烟火。幼虫在冬芽和叶脉中越冬。
为明确三种龙眼蛀干害虫危害习性的异同,表2比较如下:
龙眼和荔枝三种蛀果害虫的为害习性比较。
(3)防治方法:龙眼荔枝蒂蛀虫、荔枝蒂蛀虫、荔枝锐蛾通常在一个龙眼、荔枝果园中同时发生,其为害习性相同,主要利用幼虫钻蛀嫩叶、嫩枝、花穗和果实。因此,各地只要根据龙眼、荔枝园三种螟虫的发生规律、种群变化和空间分布来控制最严重的螟虫,就能取得同时治理另外两种螟虫的良好效果:
控制冬梢,减少虫源:据调查,福州、仙游等地龙眼果园在11的10月中下旬抽出的冬梢中,龙眼膜壳绦虫和两种细蛾的卵梢率高达35.7% ~ 53.8%,冬梢是许多害虫(如蛾、足蛾等)的主要发生地之一。)越冬。
农药防治:首先,根据龙眼和两种蛾类的大多数卵产在嫩枝和嫩叶上的特点,应根据龙眼和荔枝果园不同栽培品种的物候期预测发生期,即在新梢萌芽期,每隔2-3天检查一次嫩枝顶芽和嫩叶上的卵量。当产卵量较上次明显增加时,应定向喷药防治,并在采收前40天检查果树的产卵率。其次,幼虫为螟虫,农药防治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卵和初孵幼虫。宜用农药或杀卵剂加内吸农药。推荐的农药有:1%高效灭多威3000倍液、5%甲萘威1500倍液、40.7% Robam 1000倍液、2.5%曲安奈德3000倍液等。为了提高药效和避免过早产生抗药性,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农药应交替使用。
幼虫和蛹阶段的天敌保护:寄生蜂已被发现,包括Blasmus sp .,Clelomus sp .,Apanre-les sp。,Phaeogenes sp .诸如此类。这些是寄生龙眼膜翅目或膜翅目的有效天敌,其中扁膜翅目的自然寄生率为11.2% ~ 15.6%,黄胸膜翅目为12.9%,对控制膜翅目和膜翅目的发生有一定作用,应加以保护和利用,避免寄生蜂。
2.荔枝蝽(见图2-54)属于半翅目,蝽科。又名荔枝蝽,俗称石背、臭蝽。是龙眼、荔枝产区的重要害虫,分布于福建、台湾省、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自治区)及南亚、东南亚各国。对荔枝、龙眼危害很大。成虫和若虫吸食荔枝、龙眼的嫩芽、嫩枝、花穗和幼汁,导致落花落果,常导致果实产量损失。
图2-54荔枝蝽
1 ~ 5.每龄幼虫6只。成人7。卵块
(1)成虫形态特征:体长24 ~ 28 mm,盾形,黄褐色,胸腹面有白色蜡粉。天线4节点,深棕色。前胸前倾向下;气味腺开在后胸侧板前方附近。腹部背面呈红色,雌虫第七腹面中央有一条纵缝,可用来区分雌雄。卵:近球形,直径2.5 ~ 2.7毫米,初孵时为淡绿色,少数淡黄色,临近孵化时为紫红色,常有14枚卵聚集成块。
林泉:* *五岁,椭圆形;体色从红色到深蓝色不等,腹部中心和外缘为深蓝色。若虫的臭腺在腹部后面张开。2 ~ 5岁的身体呈长方形。二龄体长约8毫米,橙红色;头部、触须、胸部和腹部的外缘为深蓝色;腹部背面有两条深蓝色条纹,从远节中央向外向前倾斜。后胸背板的外缘延伸至体侧。三龄体长10 ~ 12 mm,颜色与二龄略有相同。后胸的外缘被中胸的外缘和第一腹段所包围。四龄体长14 ~ 16 mm,颜色与之前相同。中胸背板两侧翼芽明显,长度达到后胸后缘。五龄体长1.8 ~ 20 mm,颜色略浅,中胸背部两侧翅芽延伸至第三腹节中部。第一个腹部非常退化。当它们有羽毛的时候,它们全身都覆盖着白色的蜡粉。
(2)生活习性:福建、广东、广西一年发生1代,以性未成熟成虫越冬。越冬成虫群集,大多在寄主遮荫、向阳、茂密的冠层叶片中越冬,也在果园附近房屋的屋顶瓦片中越冬。越冬期间,如果温度上升到15℃以上,仍会主动取食;温度在10℃以下时,大部分不动不脱,突然振动树枝,这是人工捕杀的最佳时机。次年3月初气温达到16%左右时,越冬成虫开始活动,以荔枝、龙眼枝条或花穗为食,性成熟后开始交配产卵,每次产卵14粒,呈块状排列。一雌产卵5 ~ 10粒,最多17粒。卵多产在叶背面,约占80%,叶表面占15%,花穗占5%。此外,少数卵产在树体外的树枝、树干等处。对于树冠来说,大多数卵产在树冠的下层。成虫产卵期为10的3月中旬至6月上旬,4月和5月为产卵高峰期。产卵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关:平均温度在65438±08℃左右时,产卵期为20 ~ 25天;20.65438+20℃下0天;25℃时65438±02.6天;27℃下9.5天;30℃下7.8天。
若虫在四月初开始孵化。一龄若虫平均历期为265,438+0天,二龄为8天,三龄为65,438+00天,四龄为65,438+07天,五龄为26天。* * 82天后羽化为成虫,但最长时间为116天。新孵化的若虫聚集在蛋壳附近,几个小时后开始分散。若虫喜欢栖息在树枝顶端,在花果的树枝上刺吸,吮吸嫩枝、芽、穗、幼果的汁液。往往导致落花落果严重。遇到风吹雨打,就从叶背逃跑,受到打扰就射出臭液自卫,或者马上掉下去,掉在地上的若虫很快就飞回树上。三龄以上若虫抗性增强,五龄抗性最强。新成虫出现在6月底,大多数出现在7月中旬。老年人6月后相继死亡,寿命203 ~ 371天,平均31,654,38+0天。成虫喜在嫩枝、花穗、果穗上取食,多发生在龙眼、荔枝果园。五龄若虫至新成虫期间,食量大,脂肪积累,准备越冬,抗药性强。春季成虫恢复活动后,经过生殖发育,代谢旺盛,脂肪消耗和自然抗药性下降,是化学防治的适当时机。
(3)预防和控制方法
农药防治:越冬成虫在3月份新梢上交配时喷1次,4、5月份幼若虫高峰期再喷1 ~ 2次。喷洒敌百虫800 ~ 1000倍,或用20%杀除虫菊素2000 ~ 8000倍,效果很好。一般每株喷洒量为7.5 ~ 10 kg,荔枝、龙眼大面积可飞机施药(敌百虫20倍,每公顷30 ~ 37.5 kg)。
生物防治:荔枝蝽的天敌有小蜂。,Ooencyrtus corbetti Ferr。马来亚种。奥·克里奥诺托·费夫。、蝾螈、螳螂、鸟等。,应该保护和利用。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在广东省已推广应用,在福建省也有试验示范。早春引入或繁殖足够的平腹小蜂,在臭臭虫产卵初期开始放飞,之后每10天放一次,* * *三次,一般每次每株500只雌蜂。荔枝蝽密度高时,选择敌百虫液喷洒,降低种群密度。
人工狩猎。杀死越冬成虫,挑卵块,放若虫。
首先,排除成年人。在冬季低于10℃的低温期,越冬成虫不太活跃。用钩住的竹竿猛烈摇动树枝,使成虫落地,集中消灭。但成虫不仅在树上越冬,这种方法只能是一种辅助措施。
第二,挑蛋块。3-5月产卵盛期在臭臭虫中采摘卵块,集中在简易寄生蜂保护器中保护天敌。
第三,放出若虫。用竹竿蘸牛尿或人尿浸草,或捣碎虫汁,或用破布球吊起竹竿蘸煤油熏若虫,事先在树头堆上沙子或细土拌草木灰,使倒下的若虫不易爬树,集中捕杀。
3.中国木虱(Corngeapsylla sinica Yang et Li,见图2-55)属于同翅目,木虱科,又称木虱科,是龙眼的一种新害虫。分布于福建、广东,福建省龙眼主产区分布广泛。目前只知道这种虫危害龙眼,成虫吸食嫩梢的叶子。如果将虫固定在叶片背面吸食,会形成假瘿,于是叶片上布满小突起(闽南称麻风叶),叶片变小变形,影响新梢的出现和叶片的正常生长,春夏两季严重。
图2-55龙眼角落里的木虱
1.彩蛋2。第一卵若虫3。成熟若虫4。成人
(1)成虫形态特征:体长(达翼端)2.5 ~ 2.6毫米,粗壮,背部黑色,腹部黄色,头短而宽,颊锥发达,圆锥形,水平向前侧延伸。复眼是灰褐色,单眼是黄褐色。天线底部的两个节点是棕色的,末端的两个节点是黑色的,其余的是黄色的,但是第三个到第七个节点的末端是黄色的。刷毛的末端是棕色的。脚是黄色的,但是前脚掌的胫骨和跗关节,中后脚的跗关节,瓜都是黑色的。翅透明,前翅有明显略呈“K”形的黑褐色条纹。腹部厚且呈锥形。卵:长椭圆形,前端渐细,延伸成细丝,后端圆,柄短。第一个蛋在孵化前是乳白色和棕色的。若虫:* * * * 4岁,淡黄色,周围有蜡丝,鲜红色复眼。3岁若虫的翼芽外露,4岁若虫的前后翼芽重叠,背面有褐色条纹。
(2)生活习性:长角石松在福州一年约发生3-5代,世代重叠明显,部分有滞育种群。2龄若虫8月不发育,年底越冬,该类型生活史占种群的大多数。如果若虫被固定在新叶上,它将在瘿中终生有害。2龄若虫深陷于瘿中,成虫以嫩芽为食,在嫩芽、嫩叶或嫩枝上产卵,多散在叶背,多在叶脉两侧。龙眼木虱的成虫高峰期与射梢期重合。
暴雨对桂圆木虱成虫有冲刷作用。营养状况的差异可能会影响若虫的发育。即使是同一片叶子,由于取食点不同,个体的发育速度也相差很大。
已知有三种捕食性天敌,其中一种捕食木虱若虫;一只蚂蚁捕食成年木虱。此外,还有一种黄蜂寄生在若虫身上。
(3)防治方法每当嫩芽萌发,木虱发生时,可采用喷药保芽,可采用40%乐果1000 ~ 2000倍液;5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25%辛硫磷乳剂400倍,或用拟除虫菊酯稀释液2000倍喷雾。
4.Lawanalmita melichar(见图2-56)白蛾蜡蝉(俗称“白鸡”)属于同翅目,蛾蜡蝉科。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和越南。主要危害柑橘、龙眼、荔枝、芒果,也可危害其他多种果树和经济植物。福建龙眼的危害相当严重。成虫和若虫在枝条、嫩枝、花穗、果柄和果实上密集吸汁,使树势衰弱,枝条干枯,果滴或果实变小,质量变差,其排泄物可引起煤烟病。
图2-56白蛾蜡蝉
1.成人2。鸡蛋3。稚虫
(1)成虫形态特征:长约19 ~ 20mm,黄白色或青绿色,体上有白色蜡粉。头部呈圆锥形,复眼呈灰褐色,触角基部较粗,其他节段呈刚毛状,前胸背板较小,向前突出;中胸背板发达,上面有三个脊。前翅粉绿色或黄白色,外缘平直,顶角尖锐突出,辐脉和臀脉中段棕褐色,靠近臀脉中段的翅室顶点有一白斑,辐脉外缘和臀脉内缘有数个白斑。后翅为碧玉色或黄白色,半透明。鸡蛋:长椭圆形,黄白色。若虫:长约9毫米,白色,体表覆有棉絮状蜡,腹部末端有成束的粗蜡丝,翼芽被截短。
(2)生活习性:南宁、广西、闽南一年发生两代,以成虫在茂密的枝叶间越冬。二、三月份天气转暖,南宁越冬成虫开始活动、交配、产卵。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第一代卵盛期,4月至5月为若虫盛期。第二代若虫7月中旬至8月中旬产卵,8月至9月若虫繁盛。第一代若虫发生在3-4月,成虫发生在5-6月。七八月份第二代若虫。成年发生在9月,65438+10月。成虫在嫩芽和叶柄中产卵,形成长方形卵块,每块卵块有十几粒到二三十粒。初期若虫是集群的,但随着年龄增长后稍有分散,往往三五成群。若虫和成虫擅长跳跃,成虫会飞。
(3)防治方法①疏花疏果与修剪相结合,剪去过密枝和有虫枝。②用80%敌敌畏乳剂、90%结晶敌百虫、40%乐果乳剂、50%杀螟丹乳剂、或50%磷酰胺乳剂1000倍喷洒,对若虫效果较好。1000倍敌敌畏或敌百虫液加0.15% ~ 0.2%纯碱或洗衣粉对成人也有效。
图2-57荔枝假小菜蛾。
1.成人2。幼虫3。蛹
5.桃小食心虫(见图2-57)属于鳞翅目,主要危害荔枝和龙眼。形态特征。
荔枝松材线虫在福建一年发生1代。它以幼虫在树干中越冬,如果越冬期间天气晴朗温暖,它仍会取食。越冬幼虫3月中旬至4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飞蛾很少寻找阳光。4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幼虫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出现。
成虫大多在白天羽化,羽化后在虫洞附近的树干上休息,当晚交配产卵,成虫寿命2 ~ 9天。卵多产在直径大于12.5 cm的树枝树皮上。卵期为12 ~ 19天,平均约16天。幼虫历期286 ~ 343天,平均365438±06天。蛹期为27 ~ 48天。
刚孵出的幼虫扩散后,在树枝、伤口和木栓断裂处取食。吐丝把虫粪、树枝、皮屑编织成隧道,覆盖在虫身上;然后逐渐蚕食坑道下面的树枝,形成坑道,是幼虫生活和化蛹的地方。幼虫白天潜伏在隧道里,晚上沿着丝吃树皮。随着蠕虫的生长,隧道形式也有所不同,以斜隧道较为常见。这种坑道是向上倾斜的,坑道口与树枝成45°左右的角度,到达1 ~ 2 cm后转向与树干平行。幼虫取食时,先在隧道两侧,但也有一部分远离隧道取食。隧道一般长20 ~ 30厘米,最长68厘米。隧道内的树皮没有被杀死。可见隧道对幼虫的作用是为了便于逃离敌人。老熟幼虫吐丝封闭隧道口,然后在隧道内化蛹。蛹在隧道内上下活动,羽化后蛹壳的前半部分露在隧道外。
预防和控制方法:
(1)泥浆混敌敌畏、甲胺磷或其他有机磷农药10次封堵隧道口;或者用棉花蘸上述化学药品塞进坑道,坑道口用土封闭,可杀死幼虫。
(2)在6、7月份,将上述化学药剂800 ~ 1000倍喷洒在丝洞附近的树枝上,可接触并杀死幼虫。
(3)8、9月后,用竹、木棒堵塞隧道,使幼虫窒息死亡。如果在3 ~ 4蛹阶段进行此法,效果更好,也可用钢丝刺。
6.荔枝瘿螨)litchii (kicfer)]属于蛛形纲、蜱螨目、肉螨科。俗称毛蛛,荔枝、龙眼在中国均有分布。成螨和若虫螨吸食荔枝、龙眼的叶片、花穗和幼汁,以芽和幼叶受害最重。受伤部位多在叶背,产生无色透明稀疏的绒毛,逐渐变成乳白色。随着瘿螨的发育,绒毛增生呈褐色,看起来像“毛毡”,受伤的叶子卷曲起来像“狗耳朵”。在严重的情况下,虽然受伤植物的叶子颜色保持浅绿色,但植物的生长潜力很弱。伤枝干枯,伤穗易落花,影响结实,导致减产。
(1)的形态特征是螨体极小,一般肉眼看不见,体长约0.2mm..刚开始是淡黄色,后来逐渐变成橙色。头端有1对螯和须,头胸部有6.6厘米的足,腹部呈锥形,末端有1对多毛的伪足。腹部有密集的环。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光滑。如果螨虫长得像成虫,略小,其体色由灰色半透明变为淡黄色,腹部的环纹不明显。
(2)生活习性在广州,荔枝瘿螨一年可发生16代,世代重叠。6月日平均气温28.7℃时,完成一个世代约需15天,10月日平均气温115.48℃时约需55天。成螨在树冠内的深秋梢或冬梢毡内越冬,无真正休眠,10.5℃以上仍可见。
荔枝新梢刚萌发,小复叶展开时,是主要受害期,展开后的小复叶很少受害。
荔枝品种间差异明显。黑叶和淮枝受损较重,桂味和糯米糊居中。无论三月红是在丘陵地区还是水乡,成年树或幼苗受到的伤害都极轻。
树冠各层中,下部和内室枝叶受害较大,通风透光的上层伤害较小。这与疥螨喜阴怕光的习性一致。但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损伤情况差别不大。
在荔枝园生态系统中,食物是螨种群消长的关键因素,荔枝瘿螨种群在各个嫩枝阶段都有发育。其中春梢上瘿螨的高峰期较为常见,而夏梢和秋梢往往受天气制约。气象不仅影响瘿螨,也影响其天敌。
(3)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结合荔枝采后修剪,剪去瘿螨危害枝、过密荫枝、弱枝、病枝,使树冠适当通风透光,可显著减少虫源,不利于瘿螨发生。控制冬梢也是减少虫源的有效措施。对幼树尤为重要。②化学防治。当种群密度较高时,在摘顶前或嫩叶展开前,喷洒800 ~ 1000倍的20%三氯杀螨醇乳油混300倍的胶态硫。但高温干旱时不宜使用硫黄剂。
7.荔枝叶瘿蚊。)属于双翅目和瘿蚊。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相继发现叶瘿蚊的危害,种群迅速膨胀,危害日趋严重。荔枝叶瘿蚊幼虫侵入荔枝嫩叶,出现水渍斑。随着幼虫的生长,涝斑逐渐向叶片两侧突出,形成小的结节状瘿。严重时一片复叶上有100多个疥疮,可导致叶片扭曲变形。幼虫成熟去掉瘿瘤后,残存的瘿瘤随着叶片的衰老而逐渐干涸,最后表现为穿孔。
形态特征(1)成虫:形似蚊子,细长,头比胸小,脚细长。雌虫体长1.5 ~ 2.1mm,触角细长,球形,各节有环状刚毛,灰黑色半透明前翅,腹部暗红色。雌虫体长1 ~ 1.8 mm,触角呈哑铃状,球形部分除环状刚毛外,还有环状细丝。脚和翅膀的特征与雌性相同。椭圆形,无色透明。幼虫透明无色,成熟时橙红色,体长2.0 ~ 2.8毫米,前胸和腹部有黄褐色“丫”形骨屑。蛹裸蛹,早期橙红色,逐渐暗红色,羽化前,翅膀、复眼、触须均为黑色。
(2)生活习性:荔枝叶瘿蚊在广州及其附近地区一年可发生7代,最后一代1在6月165438+10月以幼虫在叶瘿中越冬。2月下旬至次年3月,越冬幼虫陆续成熟,逐渐从虫瘿中脱出,进入土壤化蛹。4月上旬,越冬成虫常有两次羽化高峰。在随后的世代中,由于世代的重叠,田野中的每一个昆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