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漂移镜头?

Tessar结构由3组4片组成,起源于Una结构的4组4片。它吸收了前2块Una结构,结合了后面2组和4块Proda结构。由于后组采用贴合镜片的方式,非点会聚很小,图像比传统结构的镜片更清晰。另一方面,Tessar结构的透镜相对较薄。获得的图像的对比度也非常高。Tessar结构最初的最大光圈为F6.3,经过F4.5的中间阶段,最终演变成现在的F2.8在最大光圈F4.5时代,是一个非常明亮的镜头,图像清晰,因此被称为“鹰眼”。

战后,随着卡尔·蔡斯对这种镜头的专利到期,日本很多厂商开始生产Tessar结构的镜头,包括柯尼卡/己农、拓马、佳能、尼克尔、富士/富士农等。现在的Tessar45mm/2.8也是经过各种改进的产品。它的特点是分辨率和对比度高,图像清晰丰富。与泰萨过去过于硬朗的个性相比,现在变得柔和了。但整体上还是有硬朗的阴影,给人的感觉是画面中央有一个聚光灯,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光圈全开的时候。

不过话说回来,Tessar structure确实是一个著名的结构,也是镜头史上光辉的一页。但相对于各种改进的镜头结构,它的改进空间不大,进展也非常缓慢。严格来说,在性能和指标上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在的镜头。泰莎结构带来的分辨和对比是相对的,富有泰莎固有的风格。

Tessar45mm/2.8实际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某些光圈下,焦点的“漂移”和画面中分辨率的降低。其实两者是有联系的,前者导致后者。从蔡司公米的MTF可以看出,镜头在光圈2.8和5.6下分别有10plm和20plm的高值。而40plm的数值相对较低,10plm和20plm的曲线之间的距离比20plm和40plm之间的距离要近很多,说明镜头的对比度更突出,人像的轮廓更强,但色调层次相对较弱。在5.6时,中心的图像质量比稍微外围的部分差。然而,光圈2.8处的图像趋势正好相反。问题不仅仅如此。一些实际测试报告的结果显示,如果在光圈2.8打开后,光圈缩小到5.6,画面中央的分辨率比蔡司公布的MTF数据要差,尤其是40plm的数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推测光圈缩小到5.6时实际焦面可能会漂移。

以上结果表明,如果Tessar45mm/2.8的焦点实际上是“漂移”在画面中央的不同光圈上。比如实际拍摄通常聚焦在一个开着的光圈上,那么如果实际光圈缩小到5.6,就会出现后焦现象,即实际焦点在受惊物体的后面。实际值是以2.8聚焦3米外的惊吓物体。然后5.6拍摄时实际对焦漂移到3.5米。日语中俗称“后销”。由此可见实际影响有多大,而且这种影响随着拍摄距离的缩短而加剧。不过这种现象和光圈值有关。如果光圈达到F8,焦点“漂移”现象就会消失。透镜漂移现象的最大程度在F5.6附近.

另一方面,上述结果也表明,在一定的固定光圈(如F5.6)下,随着精细对焦,画面中中央和略边缘部分(半径12-18mm范围内)的画质分布此起彼伏,虽然平均值变化不大。这也说明了镜头在球差矫正方面还没有能够做到全幅的均匀和理想。这也证明了有3组4。

事实上,Tessar结构的改进空间很小。有鉴于此,过去出现过一些扭曲的Tessar结构。比如著名的SMC Pentax-M 40mm/2.8就采用了四组五个镜头。现在出现的例子是富士新上市的Klasse,也是用三组四个tessar镜头,38mm/2.6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