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酿好黄酒?

中国的黄酒又称米酒,属于酿酒,在世界三大酿酒(黄酒、葡萄酒、啤酒)中占有重要地位。酿造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酒业的典型代表和典范。

一、黄酒酿造原料:

黄酒是以粮食和麦曲或小曲为糖化发酵剂酿造的酒。历史上生产黄酒的原料是小米(学名:Setaria italica,在古代是糯米、高粱、小米、黍的总称,有时也叫梁,现在也叫小米,去壳后的小米)。在南方,大米(尤其是糯米)被广泛用作酿造黄酒的原料。自宋代以来,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南移,黄酒生产仅限于南方几省。南宋时期开始生产烧酒,元朝开始在北方流行。北方黄酒产量逐渐萎缩,南方人喝烧酒也没有北方人普遍。在南方,黄酒的生产得以保留。清朝时期,南方绍兴黄酒称霸海内外。目前黄酒生产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广东、安徽等地,山东、陕西、大连等地有少量生产。

二、黄酒的名称

黄酒属于酿造酒,酒精度一般在15度左右。

黄酒,顾名思义,就是黄酒。所以有人把黄酒这个名字翻译成“黄酒”。其实这是不合适的。黄酒的颜色并不总是黄色的。在古代,酒的过滤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候,酒是浑浊的,当时称为“白酒”或浊酒。黄酒的颜色即使现在也是黑红色的,不能照字面理解。米酒的本质应该是由谷物制成的,称之为“米酒”更为恰当,因为它可以代表谷物。现在普遍用“黄酒”来代表黄酒。

在现代,黄酒是粮食酿造的酒的总称。以粮食为原料酿造的酒(不包括蒸馏烧酒)可归入黄酒。虽然黄酒是粮食酿造酒的总称,但一些民间地区仍保留着一些当地酿造、当地销售的酒的传统名称,如江西的水酒、陕西的稠酒、西藏的青稞酒等。如果他们坚持说是黄酒,当地人可能不会接受。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总称。在蒸馏酒出现之前的历史时期,“酒”就是酿酒。蒸馏烧酒出现后,就更复杂了。“酒”这个名称不仅是所有酒的总称,也是谷物酿造的酒在某些场合的总称,比如李时珍的& gt当时的酒分为白酒、烧酒、葡萄酒三大类。其中“酒”部分全部是粮食酿造的酒。既然酒既是所有酒的统称,也是粮食酿造酒的统称,毕竟应该有一个只包括粮食酿造酒的统称。所以黄酒作为粮食酿造酒的专用名称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明代的“黄酒”可能特指酿造时间长、色泽深的米酒,与“白酒”不同。明朝的“白酒”不是现在蒸馏的烧酒。如明代有“三九酒”,用白米、白曲、白水酿造,酿造时间短。酒是浑浊的白色。葡萄酒黄色(或深棕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葡萄酒在蒸煮或贮存过程中,糖分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色素。还有一些用焦糖制成的颜料(称为“糖色”)来加深它的颜色。明代戴主编& gt卷十一有:“凡黄酒、白酒少加烧酒,过夜不酸”。从这个提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黄酒、白酒和烧酒的区别。黄酒是指酿造时间长的老酒,白酒是指酿造时间短的米酒(一般用白曲即米曲作为糖化发酵剂)。在明代,黄酒这个名称的具体性不是很严格。虽然它不能包含所有的粮食酿造的葡萄酒,但至少在中国南方酿造规模大的葡萄酒可以被包括在酿造过程中。到了清代,各地虽然保留了酿造酒的生产,但绍兴的老酒、米酒却风靡全国。这种酒,当时销往全国各地,质量上乘,色泽较深,可能与“黄酒”这一名称的最终确立有一定关系。因为清朝皇帝对绍兴酒有特殊的兴趣。清代有“禁烧酒,禁黄酒”之说。到了民国时期,黄酒作为粮食酿造酒的总称已经基本确定。黄酒属于土酒(国产酒称为土酒以示在博拉平对应洋酒)。

中国酿酒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然发酵,经历了几千年,传统发酵技术从孕育、发展到成熟。即使到了现代,自然发酵技术也没有完全消失。其中一些谜团仍有待解开。人们主要凭经验酿酒,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基本都是手工操作。没有一套可靠的检测指标来保证葡萄酒的质量。

第二阶段始于民国。由于西方科技知识,特别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引入,传统的酿酒工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了解了酿酒微观世界的奥秘,生产中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机械化水平提高,酒的质量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