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中国越来越重视智能制造。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牢牢把握智能制造主攻方向,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和《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版、2018版)》。结合当前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制造业本质需求,提出了具体目标、四大重点任务和六大行动,为各地制定自身产业规划提供了明确指导,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不断完善国家推进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意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543.8+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超过40家。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5%,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35%,次品率平均降低35%。离散智能制造、过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此外,随着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消费升级、要素成本上升、环境约束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企业对智能制造的需求与日俱增,已成为全球智能制造最大的需求市场。加速向智能化转型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
同时,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智能制造装备和技术严重依赖进口,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度不高,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仍需完善,智能制造领域高素质人才缺乏等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坚持市场主导,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
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加强组织领导,把智能制造作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完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加强统筹协调,开展智能制造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增进中央和地方合作,鼓励地方出台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各类社会资源集聚,形成系统化工作格局。建立智能制造重点领域项目布局引导机制,以各地产业园区为载体,深入推进工业化与现代化融合、国防与民用技术融合,创新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机制,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加快实施智能制造,持续做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
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鼓励行业组织开展各类智能制造供需对接活动,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与需求企业对接,以区域为单位推进区域内自主可控装备、系统、软件的示范应用。鼓励地方组织开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智能制造推广活动,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提升发展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协会组织智能制造经验交流会、现场推介会等活动,引导和带动本地区、本行业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第二,坚持融合发展,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平台。
重视智能制造基础平台建设。以建立自主可控的工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补齐技术、装备、系统、软件短板,组织实施强工业基础工程、高端装备发展追赶工程和关键技术攻关工程,加快攻克高端数控系统、精密传感器等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基础和关键零部件,全面突破设计、工艺、测试、检测等一批关键环节。加强智能制造标准建设,鼓励智能制造领域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鼓励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设立智能制造创新引擎研究院,建设智能制造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工业支撑软件发展,提高工业软件支撑能力。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IPv6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工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提供工业设计、管理咨询、合同研发、检验推广等服务,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向地方企业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
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应用系统。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意见,科学发挥网联作用,加快发展推进生产、供应、制造、流通服务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企业层面,要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数字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智能制造工业软件,创新开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新型系统解决方案,构建信息物理系统参考模型和综合技术标准体系;面向行业层面,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推广工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整合工业要素资源,促进全产业链整体优化,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型生产模式,服务和推动制造业从自动化向自主化演进。支持软件和互联网企业、制造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鼓励建设工业云、大数据等技术集成应用大平台,为各地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软件和网络系统解决方案。
第三,坚持制度创新,完善智能制造创新体系。
加速新技术的进一步整合。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现代制造业中传感器、智能仪表控制系统等核心设备和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高端智能装备、数字化车间、云制造平台等系统平台,科技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互联网新技术将重构产业价值链和生态圈。
抢占技术标准制高点。推进企业和行业标准,完善国家标准,抢占国际标准制定制高点。重点制定修订智能制造国家专项标准,将技术标准作为智能制造发展的规范,会同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基础和行业应用标准体系研究和实验验证。
第四,坚持安全可控,优化智能制造要素配置。
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集约利用我国现有的工业园区空间资源,使其成为新的增量的重要载体。支持各地因地制宜,从投入产出强度、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等方面,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鼓励研究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利用的差别化政策,综合运用规划、土地、资金等手段,采取收回、回购、置换等措施,盘活土地资源,为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发展预留空间资源。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一方面,各地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积极对接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投资智能制造重点领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鼓励出台相关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拓宽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企业聚集的有效途径,发挥金融助推技术创新的作用,加强对智能制造领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R&D重点计划的支持。落实重大技术装备首套和R&D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政策。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重点企业提高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供金融支持,通过银团贷款、出口信贷和业务范围内的项目融资等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国际R&D、生产体系和品牌推广搭建金融服务平台。
第五,坚持系统推进,确保智能制造协调发展。
完善项目支持服务体系。围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品牌品质建设和工业设计水平提升,搭建多种形式的产业投资互动对接服务平台,协助项目发现、孵化和推广,推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支持发展产业联盟、技术服务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服务机构,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开展技术标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的创建服务活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管理,建设专利信息利用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专利组合布局和重点领域专利池建设。
组织引进重点领域人才。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对应的相关专业倾斜,如本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及高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毕业生比例,鼓励招生单位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方向的博士培养规模。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智能制造企业与学校合作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各类院校和研究机构为支撑、培训机构为辅助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并加快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持久经济增长点、急需人才回国就业创业的相关领域领军人才。
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相关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开展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和人才合作,及时跟踪全球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内聚集智能制造资源要素。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外科研机构在中国建设智能制造R&D中心、示范工厂和培训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依托* * *建设“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强与国外领先企业的战略合作,精准系统地推进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智能制造,提升合作发展水平。鼓励智能制造装备、软件、标准和解决方案“走出去”。
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推动相关试点政策向智能制造重点行业倾斜,建立适合智能制造要求、具有时代特征的发展机制。另一方面,推动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鼓励地方创新和完善政策体系,探索各具特色的区域智能制造发展路径,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供需对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探索建立* * *享受* * *和资质互认机制,推动建立* * *园区建设节能减排、税收共享等利益分配和责任分担机制,建立企业生产许可证等资质互认制度。
作者为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所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徐东华。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编辑/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