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什么?
1.《晋书·谢鲲传》云:“隔壁高之女有美貌,坤尝采之,妇人投梭断齿。”据说家住建康,邻居家姓高,有个女儿很漂亮。谢鲲去逗她。当时那个女人正在织布,对他的无礼很生气,就朝他扔了一个织布梭子,打断了他的两颗门牙。
2.后来到了宋代,苏轼把这个典故写进了《百步洪水》这首诗里,就有了“美人不肯眉目,鱼雨(指谢鲲)要出声反对飞梭”的说法,后人就用“眼”来形容美人如秋水般清澈。
宋人说少年不知愁滋味,揣摩这个很刺骨。记得文革时偷偷看了《西厢记》,对《去西厢记》的好处颇为不解,尽管被批“‘眼睛’那句话是西厢记的一把钥匙”。这大概就是“不识愁滋味”和“爱上地板”的境界吧。后来我渐渐明白了,所以我爱看她的眼睛,爱感受她的眼神。
不知道是谁把美人的眼睛创造成了秋水波光。它不仅表现了眼睛的清晰度和亮度,还具有眼睛内液体流动被渗透和保留的增益效果。这真是太棒了。
据我所知,南唐皇帝李煜是第一个把“乐儿”这个词运用到文学上的人。他可以说是历史上真正的风流皇帝。他的文字写得很好,语言也很独特,连他同时代和后世的大作家都公开承认这一点。也正因为如此,他很受女性欢迎,而且是真的喜欢,没有任何权力因素。例如,他与赵辉的妹妹周舟的爱情是非常平民化的。周晓在姐姐生病的时候来到皇宫,爱上了姐夫,身边美女无数的李煜也为之着迷。在一个月黑风高、花团锦簇、雾气蒙蒙的夜晚,周晓提着金鞋,只穿着丝袜,悄悄地来与李煜幽会。两个人的心在颤抖,每次都是幸福的。后来,周舟去世了,我姐姐接替了她的位置。为此,李煜认真地为周舟的灼灼目光和绝望真情写下了三首《菩萨蛮》。其中一个写到她的眼睛时说:“眼睛是黑的,眼睛是流动的。”我觉得周晓的眼神很迷人,李煜“斜睨”的比喻恰到好处,也是这个风流皇帝的强项,因为后世都知道他善用“水”来塑造意象,最著名的就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般人只知道他用春水比忧郁好,却不知道他用秋水比眼睛好。两大发明足以让后人惊叹。看来皇帝也需要一点看家本领。国家治理不好,字写得好也行。就像有的皇帝喜欢杀猪,有的皇帝喜欢玩家具,国家丢了,名声却保住了。但让人在意的是,不知李皇帝是否还能看到《一江春水向东流》里的那双“眼睛”。
看美女,注重眼神,似乎是中国男人的经验和传统。他们知道“目为日月,五脏之精”。早在《孟子·离娄》中,亚圣公就说过:“人类中存在的人,不善于眼睛,而眼睛不能掩饰他们的邪恶。如果胸部是直立的,那么眼睛是0;如果胸部不直,眼睛就会昏花。听他的话,看他的眼神,人家都不好意思。”他说,没有什么比观察一个人的眼睛更好的了。因为眼睛掩盖不了一个人的丑陋。一个人的胸挺立时眼睛是明亮的;如果胸部不直,眼睛就会昏花。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他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能藏在哪里?看来孟夫子先看人的眼光。不知他如何看待美人的眼睛,是否也受到眼睛的冲击,这是尊者大忌,后人不得而知。汉朝的王充坦陈。在《论衡》中,他直言:“美的不同方面,胜过眼睛。”当代的《淮南子》也说:“美女有不同的身材,美女有不同的脸型,都赏心悦目。”这一点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以至于晋代大艺术家顾恺之肯定地总结道:“四体美,与美无关,与传神无关,是遮眼。”到这个时候,理论上,男性已经完成了对眼睛的统一认识。
其实早在孟子之前,男人早就被美目征服了。春秋时期,朔人的眼光不仅让民间诗人着迷,也让官府诗人刻骨铭心。“巧笑美目盼”,庄姜的眼神看向了卫庄公以下所有的爱国人士,并被记录在《诗经》中,流传千古。伟大的诗人屈原也不能避免这个习俗。他在《小思明》中声嘶力竭地夸赞美人,并夸道:“众人皆美,忽与余独处。”一屋子的美女和他两情相悦,用眼神和他达成了默契的好感。谁能想到,热衷于家国之治的屈子,竟能如此调戏美人?“无情未必是真英雄”,不要惊讶。大都会的男人都是这样的。况且,活跃在屈原身边的楚女儿们,总是用眼神散发着魅力。即使是极其虐人好色的宋玉,也不会忘记湖南女人的眼光。她痴迷于年轻女性“喜笑颜开,偷其眼”,只有偷偷看着她们,眼神流动的细节才会牢牢记在心里。
美如秋水之眼,让男人心醉神迷,男人更难以抗拒。中唐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特别重视歌女。不用说,他同情琵琶女,但也对筝女充满柔情。在《郑》诗中,他形象地写道:“眼割秋水,指剥小葱。”(后此诗为晚唐李贺、韦庄所作。李贺在《唐人儿歌》中用的:“骨重殿冷,一对人剪秋水。”韦庄在名诗《福琴吟》中临摹:“西有女真仙,一寸横浪剪秋水。”)够牛逼,难怪他对杨玉环的眼神把握得这么准:“她只要转过头来笑一笑,就有一百个符咒施了,六宫的脂粉颜料都化为乌有。”看女人眼神的力量,既能割秋水,又能让同性美女失落。更有甚者,最能体会人与神微妙情爱的晚唐诗人李商隐,看到汉代的李夫人雕像(注意他还没见过真人)时,不禁感叹:“首功不惜铸南人,心被秋眼割。”美女(李夫人绝对是美女)看起来像一把刀,不仅有吸引力,而且极具杀伤力。是不是很可怕?其实没什么好怕的。“心碎”应该怎么解释?最美的结果,就是被美女的眼睛割了。
男人心里都清楚,眼睛的杀伤力是其次的,最难受的是眼睛感染后的无力和发热。在被“横流”的目光感染后不久,李煜“向宫娥哭诉”,国家易主,性命不保。所以,其实多情的男人总是败在女人眼中的涟漪,以至于宋代诗人周邦彦只有摇头叹息:“浪子是横浪。”
[新闻:
一串眼睛,一串故事;多少眼神,多少故事,眼神引起了多少人的悲欢离合和春秋变化。
饿得眼睛都要穿破了,馋得嘴里口水空咽,掏空了我骨髓的相思,他怎么会送秋波呢?
那个转弯!休涛是个小学生,连石头人都有意引起好感。
这是著名的《西厢记》中第一首不拘一格的抒情,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段话。最初,张生在见到崔莺莺后被她的美丽所震惊,而崔莺莺在遇到陌生人时急于避免走开。看着左边的身影,张生饥肠辘辘,口水直流,但他并没有生病,只是失去了正常的状态。他进入狂热,也就是“相思透骨髓”,人就去了。看来希望已经没有了。然而,转瞬间,生活豁然开朗。当张生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盈盈转过身来,给了他一个眼神,这让张生魂飞魄散,眼前顿时变得阳光灿烂。迎迎的眼睛在自己眼里亮如秋水,饱含深情,轻灵,蕴含和传递了很多善良、温柔、热情、依恋和向往。在她和张生之间,它提供了一种既深刻又清晰的信息,可以让张生观察到她的深情和勇气,而不让在场的其他人注意到。既不失郭襄之女的风采,又不顾祥符的家世,坚守封建礼教...这正如朝在《萧邻词研究》中所指出的:“兰麝留香,珠帘映脸,去后如是;春前秋波转,去后亦动情。”一个立志应试的穷书生,和一个非常注重孝道的湘府小姐,在这庄严肃穆的佛堂里,合演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喜剧。这份惹眼,不知是多少找对象结婚的思春之情,不仅让崔章爱不释手,更让一部《西厢记》流芳百世,产生了王实甫,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争相做起了“惹眼”的评论文章。据我所知,明版《西厢记》配有一本郭子胜写的《天眼论》。后来,阿清作家徐震把“天眼”作为美的押韵的最后条件。他的美丽魅力在于:
帘中乘凉,苔踏青丝,倚栏待月,斜牵云,曲后舞累了笑,对你使个眼色。
作为最后一个韵,“一转眼”说明了眼睛在美的韵中的重要性。这一点,我觉得,至少是比较尴尬的一点。看美的魅力,把目光放在眼睛上,至少比看脚要健康美丽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眼睛的魅力就是美女“翻滚”的魅力。谁能想到,盈盈的回眸和抢眼有这么大的审美冲击力?
黑眼睛在中国对女人抛媚眼,在中国男人很享受。那么,蓝眼睛黄眼睛的外国人是不是也对他们抛媚眼呢?是的,它只是不像中国人那样悠久和传统。
据说在中国的读者中,普通女性爱读《简爱》,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正是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写道:“心灵的眼睛里有一个解释者——常常是无意的,但却是忠实的解释者。”“往往是无意的”,也就是说,关键时刻是有意的。你看外国人怎么解释!关键时刻,杰克·伦敦在《马丁·伊登》中写到莉齐的眼睛时说:“自从男女分离以来,一代又一代女性的魅力在她的眼睛里一直鲜活着。”关键时刻,蓝眼睛有时会代替嘴巴。当卡秋霞在《复活》中遇到聂赫留朵夫时,“她的眼睛仿佛在问,我这样做对吗?”“是的,亲爱的,是的,这是正确的;一切都是对的,一切都很美好。我的心里充满了爱!”眼神的交流在这里达到了一种默契和温柔,不像巴尔扎克在《贝姨》里直接说:“他的眼神简直就是十大情书。”眼睛真的包含无限,任何人都很难摸底,所以普希金说奥列尼娜的眼睛“有许多深思的灵魂,许多童心,许多缠绵的语言,许多柔情,许多梦想……”面对一双美丽的眼睛,真的就像在读一本人生百科全书。但是不要只是这样想。听听《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乔叟的呼喊:“你的眼睛杀死了我,亲爱的!”"
3.尴尬的眼神。
眼神可以杀人,这又回到了李商隐的“柔心早被秋眼割”。中国男人和外国男人大概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谈判。
为什么眼睛有如此神力?不知是否与它是人体所有敏感神经的焦点有关?曾经写过《裸猿》的英国著名生物人类学家莫利斯,曾经用人体的秘密语言给眼睛下过定义:
它的直径约为2.5厘米,但它看起来像是石器时代以来最复杂的电视摄像机。眼球后面的敏感角膜含有654.38+0.37亿个细胞,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这些感光细胞可以随时处理654.38+0.5万条信息。然而,它却是人体从出生到成年生长最少的器官。
太神奇了,“长得最少的器官”也能释放出惊天动地的能量。这种能量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天生就能获得的,是可以“造”好的,也来自于多方面的积累,是知识、素养、气质的综合。不是每个人走了就能“转身”,或者想“转身”就能“转身”。我觉得当年的张生品味很高,虽然有点穷,也不是那种见了眼就酥的人。所以,对于女人来说,虽然擅长使眼神,但还是擅长。如果不擅长,就会变成“飞眼”。如果他们乱使眼色,绝对不会有好结果。
但在男人身上,也要善于欣赏。什么是「养眼」和「飞眼」?看到女人的眼神不要多愁善感。你以为是秋波,其实未必是涟漪。顶多就是“飞”你一下,所以你要明白。苏颂东坡的诗《百步红》有句:“美人不愿使眼,少女欲言反飞梭。”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南朝谢氏二祖年轻时暗恋一位邻居,是一位织窗花的美少女。谢鲲曾经在窗口和她调情,但她没有理睬她。谢鲲仍然不走,继续大胆地挑逗。女孩情急之下,突然甩了一梭子,正好打在谢鲲的脸上,当场掉了两颗门牙。此事被学界传为笑话,说是“努力无止境,年少断齿。”我不知道谢鲲之后就不在乎了,也不在乎那个女孩掉的两颗门牙。他还慢条斯理地说:“断了牙没什么,但不妨碍我唱歌!”今天看来,谢鲲的做法虽然慷慨,但仍然太不值了。他掉了两颗门牙,也没有长眼睛。在这里,我想提醒今天的男士们,如果美女不跟你眉目传情,那就趁早撤退,知彼知己,避免“飞边”之痛。否则,我们虽然会“唱”,但在卡拉ok比赛中也拿不到高分。眉目传情,可以说是中国女人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