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医疗政策给万亿美元的药品市场带来了新的热情。药企如何应对冲击?

近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了第一批国家合理使用重点药品(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以下简称目录),包括20种辅助用药。

虽然没有使用“辅助用药”一词,但该目录在业内也被称为《国家辅助用药目录》。辅助用药被贴上“灵丹妙药”的标签,这类非治疗性药物长期占用医保资金。2015以来,云南、安徽、河北等省份陆续发布辅助用药目录。

无论是目录的公布,还是一直在持续推进的带量采购,都是医改过程中的“腾笼换鸟”,目的是严控医疗支出。在此背景下,虽然药企原有的生存空间受到一定影响,但也在尝试创新模式,开拓新的市场。

药企如何应对政策冲击?

IQVIA的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包括医院、零售终端和第三终端)超过1.3万亿元。从2015到2018,医药市场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4%。

虽然市场巨大,但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一系列政策对药企的影响不言而喻。

以带量采购为例,4月召开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充分发挥以价换量优势,“4+7”带量采购试点地区中标药品平均价格下降52%;同时,部分非试点地区也实行了价格联动,部分未中选品种的企业也主动降价,争取试点以外的市场,药品价格整体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此外,根据IQVIA爱坤威医院渠道数据,以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为例,与2019年3-4月和2019年6-2月相比,带量采购中中标产品销量增长超过1500%,而销售额增长超过500%。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同类仿制药销售额下降30%左右,销售额下降40%左右。

在上述影响下,IQVIA Ai的研究报告分析,中国本土药企将进一步分化,拥有完整产品线的大企业需要探索创新领域,而对于一些只有单一产品线、产品线较短的小药企,则应制定更长期的发展战略,否则将面临生存危机。

中国本土药企降价是必然的,跨国药企不可能“淡定”。IQVIA Ai的研究报告提出,跨国企业应根据产品的竞争形式、市场份额、价格差异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市场份额较小的原研药,要维持原有价格水平,通过保价保证利润。市场份额高的原研药需要降价保量,或者保价保利的策略。

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仍处于调整过程中。业内人士表示,下一阶段我国创新药和特殊药的准入速度将加快,药企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保持成熟药的份额。对于专利原研药,未来的理想状态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量价下滑后,市场有望在2~3年后逐渐稳定并保持25%~30%左右的份额,并随着我国老龄化需求的增加,继续以每年约10%的速度稳定增长。

与卖药的病人面对面

随着医保控费、带量采购、药占比等政策多管齐下,药费下降,医院用药也受到限制。然而,在国家发文支持处方外流的背景下,如何为患者配备充足的药源,避免来回各地拿药的成本,成为众多药企新的关注点,药企面向患者卖药或成为未来趋势。

“互联网+的处方药新零售将成为趋势。”上药健康尚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介绍,该公司的DTP(Direct to Patient)综合平台,一方面将国外先进疗法和新特药引入国内,全方位满足患者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电子处方,可以直接与等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互联网医院等对接。,从而提高患者用药的可及性和安全性。此外,平台实现智能配送,11下单前当天到账,16下单后第二天到账。

光大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至2018年,益丰大药房、老百姓、一心堂大药房、大参林大药房的年均营收增长率均在19%至31%之间。据中国大药房统计,近几年连锁药店百强的新店开店率(新店总数/门店总数)在15%左右。无论是药店的扩张,还是并购整合,空间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