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学科专业
院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行政注册教职工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含同等职称),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0人。90%以上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其中博士6人,在读博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级人才1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曾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工作和学习过,并与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
该系先后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前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项目等近10项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山东省、青岛市科技发展规划等研究课题。在国外高水平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和EI收录。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理论成果一等奖等20余项国家、省、市级奖励。
学院和专业拥有研究级先进的偏光显微镜(日本尼康,带精密热台)、美国pe公司的差示扫描量热仪、美国进口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动态光散射、高压液相色谱、动态接触角测试仪、VP0分子量测试仪、膜渗透分子量测试仪、密度梯度仪、聚合物加工用螺杆挤出机、湿法纺丝机(。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加工原理、高分子加工技术、高分子研究方法、前沿材料概论、纳米新技术、计算机原理、市场营销。本专业培养牢固掌握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和加工科学知识,能够从事塑料、橡胶、纤维和复合材料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经营和市场营销的高级技术人才。
系主任:唐建国,副主任:马燕玲,轻化工专业,创建于1979,1998授予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硕士学位。2003年,她被授予与高分子材料合作的材料学博士学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专业为国家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轻化工程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90人左右,硕士生15,博士生4人,在校生400人。轻化工是青岛大学的重点学科,是山东省功能纤维与纺织工程重点实验室和青岛市纤维与纺织工程重点实验室的三个研究方向之一。轻化工系下设轻化工教研室、实验室、青岛大学染整新技术研究所和青岛大学-蓝燕集团研究中心。轻化工程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功能添加剂和功能纺织品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轻化技术和理论研究在国内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首的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目前有17名教研人员,其中正、副教授8人,讲师(实验人员)8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7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2人,教育部轻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1委员,纺织教育委员会1委员,研究生导师5人,博士生导师2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和企业合作横向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1项目,国家“863”高技术发展1项目。近年来获得科研经费500多万元。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青岛获得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该学科注重与国内外相关大学和研究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教师多次赴国外进行合作研究,邀请国内外教授来清大讲学,3名国内外教授被聘为本学科客座教授。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纤维化学、染料化学、染整工艺原理、轻化助剂、彩色光学、功能整理、造纸原理与技术、制革原理与技术、专业英语。经过四年的学习,培养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沟通交流能力、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是合格的职业领导者的人;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在染整工程、皮革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等轻化工领域从事工业生产、工艺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任:朱平(兼),副主任:刘荣展化学工程系现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包括化学工艺、精细化工、制药工程三个方向。其前身是1992设立的青岛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和1993设立的化学制药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培养本科生550余人,本科生300余人,研究生10人。化学工程系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引进和培养,该系拥有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中青年教师16人,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年轻化、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正、副教授8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4人。具有高水平学历的青年教师为化工系的办学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化工系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社会的好评。教师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多次被评为校、院级优秀教师。化学工程系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在承担纵向项目的同时,积极承担横向项目,先后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三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篇被SCI、EI收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撰写专著一部。化学工程系正在大力建设现有的硕士学位点,并积极创造条件。基于纺织纸浆、环保染料及助剂、天然产物提取与合成、功能有机化合物等领域的领先研究地位。,通过加强硕士点建设,力争在五年内成功申报博士点、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重点学科,为我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本专业主要课程有:化工原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设备与设计、合成单元反应、化学反应工程、制药工程、精细化学、精细化学分析、精细化工、生物化学、分离工程、计算机应用等。培养具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必备的合成、分析和应用基础理论和技能,以及化工厂设计和企业管理知识,能够从事有机化工产品合成、分析和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院长:张晓东(兼),副院长:王,聂,本科应用化学专业,创建于1987,1998授予应用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本专业为国家培养了1200多名本科生和20多名研究生。应用化学专业目前每年招收本科生120人左右,硕士生20人,在校生500余人。它是化学工程学院最大的系之一。应用化学系现有教师10人,其中正教授3人,副教授3人,博士5人。由于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他们获得了许多教学优秀奖。应用化学系教师重视教学,积极开展科研。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多项省级科技进步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应用化学注重应用,服务于经济建设,在与企业合作和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许多产品荣获国家级产品称号,在企业界享有良好的声誉。应用化学是根据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开展实验,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的一门技术科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掌握相关领域化学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与化学相关的某些领域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科技和生产管理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还重点开设了天然产物化学、绿色化学与绿色设计、天然产物制备及其应用、海洋化学工业概论、海洋药物概论、药物经济学与新药研发、化学技术与经济、精细化学品制剂成型技术、高新化学技术、现代仪器分析、专业综合实验等。华英系的主要方向是绿色化学与绿色产品设计、海洋化学工业与药物合成、现代工业分析与检测技术。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绿色化学一直是应用化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天然色素和天然功能成分的提取技术也是该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海洋化工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是沿海大省,海洋资源丰富,环海洋产业蓬勃发展,人才需求旺盛。华英系是海洋化工、天然产物和制药行业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
系主任:李群副主任:王平青岛大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正式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青岛大学化学系,创建于1985。该系成立20年来,通过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劳动,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目前已形成学科分布合理、各具特色的教学科研体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化学教育和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化学系有应用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硕士项目。目前设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个教研室,不仅承担全校四门基础化学课程的本科教学和实验任务,还承担研究生教学,同时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教学研究。化学系现有教职工13人,其中正、副教授9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3人,在读博士2人。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高质量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省教委和企业合作项目等。
化学系的主要方向包括天然产物化学和纳米化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业务训练要求:化学专业主要学习现代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科研训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生将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各种基础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必要的数学、物理及一些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计算和用书面及口头英语交流的能力;了解现代化学的发展,掌握化学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本专业培养目标: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跟踪本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从事本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毕业生以化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生优质生为主,也可在科研机构、高校、化工外贸、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主任:王,副主任:青岛大学环境科学系成立于1986。目前拥有环境科学学士学位,拥有环境科学硕士学位和环境生态系统复杂性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十一五”高教强省行动计划中的省级重点学科。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6人,博士9人,硕士6人。环境科学系本科生320人,研究生60人。20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本科和研究生专业人才,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环境科学系以环境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集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一体,培养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领域急需的科研、技术和管理人才,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和区域环境,探索和发展国家急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污染防治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集环境系统模拟、评价、预测、管理和污染控制于一体的环境科学学科发展体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环境评价;城市生态规划和管理;水资源和水环境;环境化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模拟和污染控制;废物处理和回收技术。环境科学系软硬件配备齐全,科研和人才培养条件良好,在国内同行中处于先进水平。
环境科学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环境化学、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数据处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流体力学、环境监测、环境科学中的现代测量技术、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原理、环境地球科学、系统分析与模拟、环境水力学、水环境模型、环境信息系统、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大气污染防治原理、大气化学模拟与模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科学导论、环境系统工程导论和环境材料导论
在科学研究方面,环境科学系主要开展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大气污染与控制工程、环境系统规划与管理、环境地球化学、固体废物处置等领域的研究。部门成立20多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数十项国内横向合作研究项目。通过不断研究和协作攻关,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
环境科学部将瞄准国际环境科学发展的前沿和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环境污染化学、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六个领域为重点,着力培养环境与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环境科学系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院长:赵全胜环境工程系成立于2006年4月。她是在原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基础上,为突出环境工程的特色而建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1986。1987经国家教委批准,开始招收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本科生,1994新增环境监测。1998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要求,原专业调整为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同年,招收环境工程学院学生。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该专业被评为青岛大学1999重点学科。2002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本科学生。2005年被授予环境工程硕士学位,2006年开始招生。专业教师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人,博士4人,博士生1人,均为中青年教师。形成了水、大气、固体废物、环境生物工程等四大专业方向。系教师* * *承担各级课题12项,包括“863”项目子课题和国家、省基金,其中在研项目6项,研究经费达到1.22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EI、SCI收录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获省、市、高校多项奖励。新采购图书1000余册(套),新订阅专业杂志20余种。建立了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环境生物技术三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260平方米,仪器55台(套)。环境工程专业努力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学计划注重本科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通识性教育,倡导研究型、启发式教学方法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的学生可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或技术管理工作。
迪恩:张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