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中国高铁仅用5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40年的发展道路。这个奇迹是如何创造的?记者在为期一个半月的采访中发现,在线路、桥梁、隧道、涵洞等工程技术、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系统、运营调度和客运服务系统、高速动车组的设计生产等几乎所有方面,都能看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的身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可以说是中国高铁发展模式的核心价值和最大成功。

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早在中国高铁刚刚投入运营的时候,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摆在了中国铁路建设者的面前,这个问题必须得到回答:中国真的拥有高铁技术的知识产权吗?或者:中国高铁真的属于中国吗?

对此问题,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回答:“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2004年开始建设高速铁路,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道路。这三种方法都是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中国高铁建设者“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行动,也是中国高铁人在建设实践中反复确认的必由之路。2009年底,在武广高铁正式开通之前,时任广铁集团总调度的陈敏肯定会邀请日本同行到驾驶室参观。

当时,人们只看到了陈敏脸上的微笑,但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三年前陈敏参观新干线时,曾努力想得到一张驾驶室的照片:起初四次请求未获批准,后来经过层层审批,虽然勉强同意,但也只能远远地给驾驶室拍一张照片。

这一经历使陈敏深刻理解为什么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因为“导入”就像一本破密码本,拿到手会有帮助,但是你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去掌握!

没有创新,中国高铁只能是一句空话!

Xi中伟,第十五铁路局副总经理。在高铁桥梁建设中,他也遇到了引进技术带来的难题——外方提供了水泥配比方案,但水土不服,无法适应国内的施工环境。没有消化、吸收和创新,引进只能被抛弃。Xi中伟说,当时做了很大的努力,做了上万次实验,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原来的材料体系。一个混凝土板,没有自主创新,服务不了中国高铁!更何况中国高铁是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列车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等成套技术于一体的庞然大物——没有创新,只能是空谈!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仅武广高铁一项,中国高铁建设就获得了946项专利。如果我们用纪念碑来纪念每一项专利,并把它们均匀地排列在武广铁路沿线,乘客几乎每十秒钟就能看到一座“中国创造纪念碑”。中国高铁做国际鉴定时,评论是“它代表了当今国际高铁的先进技术。”这些都将为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提供长期支撑。

“我们的命运与高铁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中国高铁沿线没有高大的纪念碑。所有的建设者都在乘客的脚下,在动车的底部,在轨道的背面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因为制造商的名字在火车的底部和轨道的背面。在电子档案里,谁是工序,谁是司机,也是一目了然。为什么要这么做?北车唐车公司接线工刘莉莉说,首先是提高责任感,其次是把我们的命运和车的命运联系起来。

“把我们的命运和高铁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一个中国高铁的乘客都应该记得,一个普通的建设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在中国高速动车的发展中,南车和北车两大主力齐头并进。辛力是南车株洲所转炉专业首席专家。在国产某型动车组技术攻关的关键时刻,我突然发现自己的视力急剧下降。新丽的眼疾被医生诊断为电脑紫外线长期灼伤的结果。他的视力从0.8下降到不到0.2。医生说已经不可能恢复了,再这样下去还是有失明的危险。“我老婆发脾气,想砸我的笔记本电脑。我说没办法,但还是要做。”新力坚持。他负责关键技术的中国动车组,今年年底就要下线了,时速空前380公里!

孙彬彬是北车唐车公司的一名年轻女焊工。高铁建设之初,她遇到了铝合金焊接的棘手问题。面对困难,孙彬彬选择了自找麻烦的方法。在设备和护具还没有完全配齐之前,她就抓紧时间,在生产开始之前,私下练习铝合金的焊接技术。一年后,孙彬彬获得了欧洲认证的国际焊接教师证书,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这一资格的女性。

记得50年前,有人曾经说过:我宁愿活不到20年,也要拼尽全力拿下一个大油田!后来人们把说这话的人叫做“铁人”。如今,这群建设者也在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无独有偶,他们的名字里也有钢铁侠两个字。他们被称为“中国高铁人”!

“知识产权是我们自己的”

何华武告诉记者:“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有完备的铁路网和集中统一的指挥管理系统的优势,有特别能打仗的高素质铁路职工队伍。人民的支持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中国高铁的跨越,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红线,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最后回到开篇的问题:中国真的拥有高铁技术的知识产权吗?张曙光肯定地回答:这绝对让人放心!我们走出去没有障碍,因为知识产权是我们自己的。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展开了一系列竞争。中国南车、中国铁建、北京铁路局、中国北车等中国企业可以竞标沙特和美国的高铁项目。中国制造的机车、动车及零部件已出口到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去年赢得了23亿美元的海外合同。高铁公司还计划向欧洲和拉美国家出口高铁技术和相关设备。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优秀品牌。其制度优势、自主创新和高铁人的奉献精神是这个品牌最有价值的三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