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几十万八旗是如何征服明朝的?
其实按照他们当时的客观条件,满族人的想法是符合逻辑的。根据各种研究的估计,明朝的人口应该在1亿到2亿之间,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兼并整合,整个女真部落也不过大几十万,其中还包括不少关外的蒙古人和汉人,人口比例大致接近内地和香港。要知道,就在大约两年前的明清之际的宋金战争中,双方赌全运会的时候,清军几乎投入了全部的兵力投入战斗,却只收编了十几万兵力。仅仅过了两年,清朝就拿出军队要征服明朝全境,别说打仗,就算每个城市都占领了,也没有人力。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清朝不可能征服整个明朝,就像墨西哥不可能征服整个北美一样。
但是后来的局势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整个局势几乎一边倒。满清随后的西进和南进比预想的顺利,大量投降和投降的前朝军队数量甚至超过满清人口,成为满清的深水冲锋和主力。虽然,南明的抵抗一度产生了效果,使得战争在一些地区反复锁定,甚至出现了转败为胜的迹象。然而不断的内耗,终于摧毁了南明最后的力量。
1662年,吴三桂从缅甸俘获明朝末代皇帝李咏,用弓弦勒死他之后,统治了三百年的庞大明朝终于彻底成为历史。至此,满族先民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传奇和神话。他们只用了60年左右的时间,就用一个刚刚发明了自己文字的只有几十万人的小部落,征服了人口是自己200-300倍的世界最大王朝,并由此统治了近300年。这在人类近5000年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
如果追根溯源,还是得从头说起。让时间从公元1644年的惨烈场景回到公元1368年,276年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庆祝的年份之一。那一年,朱元璋的北伐队伍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元朝首都,宣告了蒙古帝国的正式崩溃。同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改洪武,正式建立大明。被蒙古人蹂躏了近百年的土地终于回到了汉人手中,其疆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汉朝都要大。明史上说“疆域辽阔,远离汉唐”,绝不是一句空话。战争迅速平息后,全国迎来了生产力的迅速恢复。一时间全国一片繁荣,明朝在建国的前几十年迅速达到辉煌的顶峰。
然而,即使在这短暂的巅峰之后,整个国家从此逐渐退化,不仅在科技上被西欧国家超越,而且在军事上也因为政治崩溃和经济破产被叛军和满清彻底击败,最终无法从自身的危机中自拔。这一切苦果的根源,其实在明朝开国之初就被深深埋下了。
如果你问我明朝三百年最大的危机是什么,我只能回答:最大的危机其实是明朝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真正的危机。纵观明朝近300年的历史,其实可以说明朝是一个非常幸运的朝代。当时,它的周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直接威胁到它的政权。
北方的蒙古人早已失去了成吉思汗的辉煌,割据的部落没有一个能与明朝抗衡。即使帖木儿这个明朝初年横扫波斯,嚣张一时的瘸子死在了明朝的路上,但无论是安达还是丹琳,都没有真正拥有称霸中原的实力。虽然300年来蒙古人时不时地骑马南下,但在明朝人的眼里,他们始终只是“食贼”。如果他们抢够了,就回去,大不了和他们一起卖河套地区的一些土地,事情就顺利了。
当时的西欧虽然逐渐摆脱了黑暗,开始了中世纪的伟大复兴,但当时欧洲人的力量还远远不能将战火蔓延到千里之外的东方大地。虽然欧洲人在明朝中后期随着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侵蚀了明朝周边的诸侯,甚至“租借”了澳门,但对于明朝来说,并不能真正威胁到它的政权。日本就更不用说了,直到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军事实力从来没有威胁过中国。甚至偶尔其侵略军被阻在朝鲜,也没有机会把战火烧到中原。频繁的日本海盗只能破坏局部地区的和平,对整个政权没有影响。虽然云贵等地的苗族不时造反,但平定中国的军队轻而易举,明朝一个王守仁就能轻松搞定一切;至于其他国家,都是附庸国。在明朝人的印象里,他们不过是每年派使者去金殿敲脑袋的蛮夷,连这些都不在乎。
于是,在这种长期看似和平安详的环境下,明朝自然患上了富贵病。现在,我们通常称这种病为“大公司病”。因为没有外来威胁,明朝政局长期处于一种奇怪的稳定状态。尽管它从一开始就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军事上充满了隐患,但它从未得到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改善。
既然没有威胁,似乎问题永远不会爆发。敷衍或拖延的方法往往比正视和面对问题更有效。当体制改革带来的收益远远小于消除利益集团的成本时,所有的问题都不会彻底解决,而是会逐渐积累,等待爆发的时刻。明朝建国之初就开始患这种病,而且病得很重。经过几百年的积累,终于杀了这个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做了一件事,就是建立了以他朱氏家族利益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众所周知,明朝支付给官员的俸禄是历史上最低的,连一个都没有。一个高官的年收入也就比现在的钞票少几十万,更别说下面的基层官员了。而官员要靠这些薪水养活一大家子,还要雇佣师爷、跟班等一整套团队,当然还要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没有几个官员能在没有外国资金的情况下生存;也许哈利做到了,但代价是他的孩子饿死了,他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没有。就连明末清初的顾也曾感叹“自古以来百官的俸禄从来没有这么薄过”。
然而,出身底层农民的朱元璋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方面,他发放大量学习资料,教育官员廉洁节俭。比如在《醒世贪腐小记》中,他就仔细算过一个官员的工资要花多少劳动。另一方面,他用各种残酷的手段惩罚那些被揭发的贪官,甚至想出剥草之类的酷刑来吓唬官员。仅洪武最大的贪腐案郭恒案,朱元璋就一口气处决了数百名六品侍郎以下的官员,数万名地方官员牵连入狱。作为帝国的缔造者和统帅,朱元璋不喜欢反思自己建立制度的缺陷,而是喜欢盲目地把问题的原因全部归咎于下级官员,然后粗暴地使用各种形式的酷刑来对付他们,但几乎是无效的。明初四大大案之一的空印案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但朱元璋对待自己朱姓后代,完全是另一套做法。对明朝开国贡献最大的六位大臣,死后只享受到了加冕称王的丧礼,后代也都受到了贬谪。朱元璋自己的26个儿子,除了一个是太子,一出生就死了,其他的无一例外都是王,哪怕其中一个只活到三岁,也都是王。这还不算。在接下来的300年里,只要是朱家家的后代,从出生开始就享受国家的财政无偿资助,不需要也不能从事任何工作,有了孩子就能得到一样多的补贴。历代皇帝的直系子孙可以享受更多,直接拥有封地,享受整个封地的税收优惠。
当然,清朝末年遭遇的种种屈辱,早已将这些武功消灭殆尽。在这里,我想问一个问题: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汉朝的人口和疆域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个曾经七下西洋辉煌一时的王朝,怎么会几乎一夜之间土崩瓦解,被一个小部落欺负到如此程度?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
以万历皇帝的儿子斧王为例。在封地的时候,万历打算给他四万顷良田作为福利,但是在大臣们的反对下,减少到了两万顷。一般朱的后代也有“宗禄”供养,一切费用由地方财政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氏族的人口迅速增长。到了明朝中后期,宗禄问题已经成为拖累明朝财政的巨大负担,甚至成为与国家边防平起平坐的大事。所谓“外有边防,内有诸侯”也是如此。据《明史·食粮志》记载,嘉靖末年,钦差大臣林润言曰:“天下无不如宗禄之虑。世界为首都的粮食提供了四百万万石,而政府则提供了八百三十五万三千石。当时明朝几亿农业人口辛辛苦苦,实在是让这些寄生虫吃不消,嚼不烂。可以说明朝的财政很大程度上是被这个蛀虫集团活活拖垮的。
更可怕的是,明朝的主要税收来自底层农民。精英和土豪一方面继续吞并土地,另一方面以“飞送”的方式进一步将本应承担的税收转嫁给穷人。明朝末年,当西北的农业收成因小冰川现象而被彻底摧毁时,大批无法生存的农民终于开始起义,其中就有一个叫李自成的知名人士。而且为了镇压土匪,朝廷进一步加税,导致更多的农民破产,最后把叛乱变成了一场近乎全民的运动。结果明朝的运气也差不多到了。
其实明代就有举世闻名的保护屏障——长城。虽然众所周知秦始皇修建了长城,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朝修建的。长城,明代又称边墙,是明朝为防止漠北蒙古人南下而修建的战略防御工事。在其近300年的历史中,明朝的征服几乎从未停止过长城的修建,长城总长超过6000公里。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一个惊人的工程,也给明朝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幸的是,这个昂贵的项目似乎没有给他们带来他们所期望的稳定。由于明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政策简单粗暴,北方的鞑靼、瓦拉、建州女真等经常入关骚扰。万里长城就像一个破筛子,挡不住来自北方的骑行,导致明朝北方的土地屡遭蹂躏,甚至长期被占领。明朝自身的军事实力从永乐开始就因为严重的制度缺陷而衰弱腐败,加剧了这种情况。
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应该是明英宗的“民革”。皇帝亲自率领的一支20万大军的精锐部队(北京营)在自己的地盘上被两万多蒙古骑兵消灭,皇帝本人也被活捉。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大笑话,却活生生地发生在我们的历史上。清朝入关前,明朝首都北京曾三次受到敌人的直接威胁,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长城也几乎装饰一新。明朝早已灭亡,但雄伟的长城依然屹立。当无数游客登上长城,感叹它的雄伟气势时,如果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些历史真相,会怎么想?
在近300年的历史中,取代明朝统治中国的清朝几乎没有给长城增加一砖一瓦。但是蒙古没有机会通过侵略进入中原。清朝不是依靠所谓的长城守卫,而是组织军队把战场放在长城之外,真正打败敌人,然后把整个蒙古和新疆纳入自己的版图。
所以,失去了冒险进取精神,躺在所谓技术、专利、市场份额壁垒后面的大公司是没有希望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倒的堡垒,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自永乐皇帝朱迪去世后,他的后代性格各异,但几乎没有真正有才能的人能够独断专行,重整河山。相反,有许多像郑德、嘉靖、万历和天启这样的活宝。明朝延续200多年,完全是因为家境殷实。可惜明朝末年,已经到了大厦摇摇欲坠,大厦即将倒塌的关键时刻,却迎来了另一个废帝——崇祯。上帝的眼睛真的睁得大大的。
确切地说,崇祯皇帝在态度上是勤政的,但性格和能力上的巨大缺陷使他只是一个平庸的君主。如果换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他或许能凭借祖上的影子成为太平皇帝,历史上的名声也还不错,但偏偏明朝到他手里的时候,已经是一团乱麻了。所以他不得不努力去应对。不幸的是,他越努力工作,就越乱。除了在执政初期干掉魏忠贤,他的其他工作几乎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如果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的话。
杀袁崇焕就是一个最著名的例子,而他执政17,内阁侍郎换了50次的著名故事,就体现了他急功近利的心态。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喜欢逃避责任的掌权者。当初明朝在糜烂的情况下,有很大的机会和皇太极对话。在当时说起来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但是对于缓解明朝的军事压力,争取喘息的时间,却是大有裨益的。崇祯秘密策划与兵部尚书陈新甲和谈,但消息走漏。反对派提出质疑,崇祯就把责任推到陈新甲身上,杀了。于是边境事务不断蚕食,另一方面也没有大臣愿意为他卖命。
由于最高决策者的无能和逃避责任,整个明朝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这一时期,不仅李自成、张等起义军焦头烂额,关外满清军队也不断入侵内地。在吴三桂打开山海关之前,皇太极的部队已经五次绕道入关。除了北入城的进攻,任和正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抵抗。尤其是崇祯9年的时候,清军入关后是12城,56战全部拿下,赢了17.98万人和牲畜。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兵部亲自率军,不敢抵抗,就是跟着清军走。清军在从容护送掠夺来的654.38+0.8万人畜出关时,为了羞辱明朝,故意“以鲜艳的颜色装饰车辆,奏乐归家”,并把大树的树皮削去,写上“一切官免送”。整个过程持续了4天,但崇祯还坐在北京。当一个庞大组织的高层领导出现严重问题时,整个组织就会像一条搁浅的鲸鱼,看似强大,甚至极难翻身,只会任人宰割。
说来好笑,崇祯终于下了“决心”要用亲征。然而,当他发文说要“当年我是六师之首,国家照顾太子”的时候,李自成的部队已经攻破了北京的外城。就在几个小时后,他上吊自杀了。
事实上,当李自成的军队逼近北京时,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明朝还有机会撤都南京救半壁江山,然后伺机反击。但是,各种利益的斗争和角力又一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将明朝彻底拉入深渊。崇祯本来想逃到南京保命,然后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不敢一个人做决定。为了保全面子,他希望部长能帮忙。按照他的想法,最好是大臣们集体请愿让他迁都南京,这样他就能有些面子地逃脱了。然后大臣们各有各的打算。“皇上要大臣们说一句话。大臣们害怕皇帝,不敢出声。他们担心驱赶属于留守者,或者驱赶后首都守不住,皇帝会怪罪领主。谁也没有做出决定。”
大臣们在各自的立场上,有的坚持要皇帝坚守国家,有的建议南下,有的提出妥协派太子先去南京执政,但都无法达成一致。崇祯个人的想法和大臣们的小算盘纠缠在一处,互相扯皮,宝贵的时间最后都在各种推诿和拖延中度过。当李自成的军队占领北京时,崇祯的尸体和他的儿子们都落入了王闯的手中,早已在城外准备好的槽船独自在海上漂浮,再也等不到主人了。
因为崇祯的孩子都被抓了,没能逃到南京,这给南明的反攻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没有了世界公认的合法继承人,一下子出了很多南明皇帝,却没有统一的指挥。无疑,南明的实力在各种内部斗争中不断消耗,最后被满清军队一个个吃掉。明朝没有翻身的机会。
平心而论,在长达60年的明清对峙中,明朝并非没有一举解决辽东问题的机会。其实建州女真的骑兵虽然勇猛,但是满清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人口单薄。前面说过,满清入关前人口不足百万,可供作战的只有几十万人。可以说,只要明朝能认真组织一场战役,彻底打败满清一次,就会导致建州女真在接下来的20年里一败涂地,很有可能被邻国蒙古或者朝鲜彻底吃掉。然而“精彩”的明朝,其实在整整60年里,一场胜仗都没有取得。勉强称得上胜利的宁远、宁晋两场战役,只是止住了满清进攻的势头,虽然也严重降低了其进攻的锋芒,但未能给予其任何实质性的打击。
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是明清两代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一次彻底暴露明朝军事实力的战役。可以说,200多年来兵制中积累的种种弊端,在明朝爆发了。当时明朝的军队大约有10万人,而女真的数量在6万人左右,比明朝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明朝拥有当时各种先进的火器。虽然满清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但是明朝在综合条件上还是略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