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诺贝尔华人奖得主
英文名:Charles K.Kao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33
出生地: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
现居地:中国、香港、美国交替居住。
拥有英美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33 165438+10月4日出生于上海金山,住在法租界。父亲是国际法院的律师,弟弟是高爱。祖父高垂万是晚清著名诗人、革命家、南社重要成员。
入学前,父亲雇了一个老师回家,教高锟和高云读四书五经。65,438+00岁时,高锟就读于世界学校(今天的国际学校),在那里他必须学习英语和法语以及中文。学校聘请留法学者授课,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以外的人事文化。
高锟小时候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三楼成了他童年的实验室。小时候,高锟对化学非常感兴趣。他曾经制作灭火器、烟花、焰火和相纸,试图制造炸弹。最危险的是将红磷粉与氯酸钾混合,加水制成糊状,再与湿泥混合,搓成小球。风干后扔到街上,果然爆炸了。好在后来没伤到路人,他迷上了收音机,成功安装了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全家从65438搬到台湾省0948。1949年移民香港,入圣约瑟夫学院。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香港大学。然而,由于当时HKU没有电气工程系,他去了伦敦东部的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在的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学习。1957毕业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1965年获得伦敦大学附属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65438-0957年,高锟作为一名医生加入了ITT,并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和电缆有限公司担任工程师。1960年,他进入了ITT的欧洲中央研究所-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他的职位从研究科学家晋升为研究经理。正是在这一时期,高锟教授成为光纤通信领域的先驱。
自1957以来,高锟一直从事光纤在通信领域的应用研究。在1964中,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用光代替电流,用玻璃纤维代替电线。在1965中,在一篇基于大量实验的论文中,提出了用应时基玻璃纤维进行远距离信息传输将带来通信行业的一场革命,当玻璃纤维的损耗下降到20 dB/km时,光纤通信就成功了。在1966中,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中,与何一起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在电磁波导和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得了28项专利。由于他的成就,超过100亿公里的光缆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宽带互联网,为世界各地的办公室和家庭提供数据。
由于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他获得了巴伦廷奖章、利伯曼奖和光电奖,被称为“光纤之父”。
1957 ~ 1960任标准电话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 ~ 1970任标准电信实验室首席研究工程师。
从1970到1974,高锟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学系担任教授和讲师,并于1974回到ITT。那时,光纤领域进入了预生产阶段。他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罗阿诺克的光电产品部门担任首席科学家,后来升任工程总监。
1982年,因其出色的研究和管理能力,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涅狄格州的高级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起在德国SEL研究中心工作。同时,他还在耶鲁大学兰布尔学院担任兼职教授和研究员。1986被任命为合作研究总监。他还在标准电话电缆下的标准电信实验室做研究。
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第三任校长。他在1987到1996任职期间,为中文大学带来了大量的人才,使大学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大陆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逐步实现两岸接触”。
高锟于1996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因为他的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198112.3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目前,他是超科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年轻时致力于高锟电信和信息的实验性发展。
2009年10-6月,英国皇家瑞典学院科学委员会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和美国科学家威拉德·波义耳和乔治·史密斯。据皇家科学院消息,高锟在“光在光纤中的传输用于光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的一半,* * * 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