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人有关的事迹

爱迪生小时候很穷。

买报纸,做童工,养家糊口,

在火车上测试失败后,

一记耳光导致耳聋。

为了开发一种合适的金属作为灯丝,

爱迪生失败了999次,被人嘲笑。

诺贝尔发明火药失败了n次,

我失去了我的家。

我很困,所以我想了想,

原谅我!

居里夫妇

皮埃尔·居里于1859年5月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医生家庭。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性格多思,难改心意,沉默寡言,反应迟钝,无法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上课跟不上。人家说他智障,所以从小没进过中小学。他的父亲经常带他去乡下收集动物、植物和矿物样本,这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并学会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当居里夫人14岁时,他的父母为他聘请了一位数学和科学老师。他的数学和科学进步很快。16岁,进入巴黎大学两年后,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物理学硕士学位。1880年,他21岁的时候,和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体的特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1891年,他研究了物质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系数与绝对温度成反比。在他的科学研究中,他还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新仪器,如压电晶体秤、居里天平和居里静电计。1895年7月25日,皮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结婚。

玛丽·居里(1867 165438+10月7日)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华沙,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16岁,她以金牌成绩毕业于华沙中学。因为家里负担不起她继续学业的费用,她不得不做了六年家教。后来用自己的积蓄,在姐姐的帮助下,1891去了巴黎读书。在巴黎大学,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习。四年后,她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

居里夫妇结婚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896年,贝可勒耳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引起了这对年轻夫妇的极大兴趣。居里夫人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本质。她首先检查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化学元素,发现钍和钍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进一步检查了各种复杂矿物的放射性,意外地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氧化铀高四倍以上。她得出结论,除了铀之外,铀矿石显然还含有一种更具放射性的元素。

基于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经验,居里立即意识到这项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他的晶体研究,加入居里夫人寻找新元素的行列。不久之后,他们确定铀矿石包含的不是一种元素,而是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1898年7月,他们首次将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没过多久,1898 65438+二月,他们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他们努力工作以获得纯钋和镭。我在一个破棚子里没日没夜地工作了四年。我用铁棒搅动着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的刺激。经过反复提炼,我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了十分之一的镭。由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妇和贝可勒耳获得了1903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皮埃尔·居里因车祸去世,享年47岁。皮埃尔·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忍着巨大的悲痛,接替丈夫担任巴黎大学物理学教授,成为该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她继续从事放射性的研究工作。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贝尔诺分析了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量了氡和其他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了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因为这些伟大的成就,他在1911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亲身经历了镭的生理作用,他们不止一次被激光射线灼伤。他们和医生一起研究了镭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并开始了放射治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参加了为祖国波兰和第二祖国法国的战场卫生勤务,组织x光车和x光摄影室为伤兵服务,用镭治疗伤兵,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居里夫人回到巴黎,在那里她建立了镭科学研究所,继续她的研究和培养年轻学者。晚年,他完成了钋和锕的提炼。居里夫人在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从事镭的研究已经35年了。此外,在战争期间,她建立了四年的x光室,这严重损害了她的健康,并导致她严重贫血。她不得不在1934年5月离开她心爱的实验室,于1934年7月4日离开人世。

居里夫妇一生冷漠而谦逊。他们不喜欢世俗的恭维和赞美,他们不在乎个人的名声和地位。镭发现并成功提取后,他们没有申请专利,也没有保留任何权利。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了他们提取镭的方法。他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制备了一克多的镭,价值约10万美元,全部交给了镭科院,没有拿一分钱。美国妇女会捐赠给她的一克镭没有私用,一半给了法国镭研究所,另一半给了华沙镭研究所。当镭被用来治疗癌症时,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他们同意不拿走他们发明的所有物质利益。他们努力工作的目的是从新的发现中为人类获得幸福。

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

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认为是水、土、火、气四大元素,中国古代信奉金、木、水、火、土五行。到了现代,人们逐渐意识到元素有很多,不仅仅是四五个。在18世纪,科学家们已经探索出30多种元素,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经发现了54种元素。

人们自然会问,还有多少元素没有被发现?这些元素是单独存在的,还是相互关联的?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谜团。

原来,分子并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有条不紊地排列着。如何安排它们?门捷列夫发现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原子量是周期性变化的。

门捷列夫非常兴奋。他将当时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表,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中,每八种计数都与第一种元素的性质相似。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度”。

门捷列夫是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的?

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出生在西伯利亚的波尔斯克。他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16岁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专攻物理化学。1861回国,成为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门捷列夫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发现,该学科的俄语教材陈旧,国外教材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急需一本能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新的无机化学教材。

这个想法激励了年轻的门捷列夫。门捷列夫写了一章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遇到了一个难题。你按照什么顺序安排他们的位置?当时在化学领域发现了63种化学元素。为了找到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一门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这门学科发展过程的最好方法。门捷列夫对此深有体会,他走进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整理了无数卷的人们以往对化学元素分类研究的原始资料...

门捷列夫把握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他醉心于日夜分析思考。夜深人静的时候,圣彼得堡大学主楼左侧门捷列夫的房间还亮着灯,仆人为了安全推开了门捷列夫书房的门。

“安东!”门捷列夫站起来,对仆人说:“去实验室找些厚纸,把篮子带上。”

安东是门捷列夫教授家族的忠实仆人。他走出房门,莫名其妙地耸了耸肩,很快拿来一卷厚厚的纸。

“帮我把它切开。”

门捷列夫吩咐仆人,开始在厚纸上画格子。

“所有的卡片都应该和这张一样大。开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写字。”

门德尔利亚孜孜不倦地工作。他在每张卡片上写下了元素的名称、原始数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篮子里渐渐装满了卡片。门捷列夫把它们分成几类,放在一个宽阔的实验平台上。

在随后的日子里,门捷列夫系统地整理了元素卡片。门捷列夫的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位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打牌”。门捷列夫像打牌一样,每天把元素牌收起来摊开,收起来又摊开,皱着眉头打“牌”...

冬去春来。门捷列夫没有在混沌元素卡片中找到内在规律。有一天,他坐到桌边,又摆弄起“牌”来,晃啊晃,门捷列夫像触电一样站了起来。

这些年来,在他面前出现了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加从上到下逐渐变化的。

门捷列夫激动得双手发抖。"也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量的周期性有关."门捷列夫兴奋地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然后迅速抓起笔记本,在上面写道:“尽量按照元素的大致原子量和化学性质排列元素表。”

1869年2月底,门捷列夫终于发现元素在化学元素符号的排列上有周期变化的规律。同年,德国化学家迈耶也根据元素的物理和其他性质制作了元素周期表。到1869期末,门捷列夫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关于元素的化学成分和性质的资料。

无影周期表有什么用?真是非同寻常。

首先,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探索新元素。由于元素是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有规律地排列的,所以在两种原子量不同的元素之间,必然有未被发现的元素。门捷列夫预付了四种新元素的存在,即类硼、类铝、类硅和类锆。很快,预言被证实了。后来,其他科学家发现了镓、钪和锗等元素。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比上个世纪多得多的新元素。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孟德尔的元素周期表。相信在广大青年朋友中会涌现出很多新的化学家,进一步打开微观世界的奥秘。

第二,可以修正之前测得的原子量。门捷列夫在编元素周期表时,修改了大量元素的原始量(至少是17)。因为根据元素周期律,之前测得的很多原始量明显不准确。以铟为例,认为它和锌一样是二价的,所以确定其原子量为75。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钢和铝都是二价的,它的原子量应该是113。正好处于钙和锡之间的空位,性质也合适。后来的科学实验证实,门斯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最神奇的是1875年,法国化学家Boisbaudran宣布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镓,比重4.7,原子量59分。根据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推断镓的性质与铝相似,比重为5.9,原子量为68,估计镓被钠还原。一个根本没见过镓的人,居然修正了它的第一个发现者测定的数据。实验结果非常接近孟德尔的判断,比重为5.94,原子量为69.9。根据孟德尔提供的方法,用布氏法对镓进行了新的提纯。原来不准确的数据是因为秤中的钠,大大降低了它的原子量和比重。

第三,有了元素周期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思维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比如通过元素周期表,有力地证实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原子量的变化引起元素的质变。再比如,从元素周期表可以看出,对立的元素(金属和非金属)在对立的同时,显然存在着统一和过渡的关系。哲学中有一条定律,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

类型上升。元素周期表就是这样,把发现的元素分为八大族,每个族又分为五个周期,每个周期、每个类别中的元素按照原子量从小到大排列,循环往复。

元素周期律一举将三种元素联系起来,使人们认识到化学元素的变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各种元素相互孤立、互不关联的观点,将化学研究从无数个体零星事实的无规律罗列中解放出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航天精英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钱学森1911出生于上海,1934毕业于上海。

交大。1935留学美国,1938留学加州理工著名专家冯?卡门在她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从65438年到0943年,他与玛丽娜合作完成了远程火箭的研究报告审查和初步分析,为美国在40年代成功研制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设计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的探空火箭和列兵A的导弹的实际设计中,获得的经验直接导致了美国中士地对地导弹的研制成功,成为美国北极星、民兵、海神和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反弹道导弹的先驱。

此后,钱学森在超高速跨音速空气动力学和薄壳稳定性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和卡门提出的高速音速流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以他和卡门的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已成为空气动力学计算中的权威公式,并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

因其在火箭技术理论方面的卓越成就和1949年的核火箭功能设想,被公认为当时火箭技术领域的权威学者。

从65438年到0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阻碍,回到祖国,投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1956,17年2月,他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立中国国防工业的意见,对中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其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5438年6月+10月,奉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长。

然后,他长期担任航天发展的技术负责人。在他的参与下,中国于6月1960+01,1964成功发射了第一枚仿制火箭。

9月29日,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短程火箭飞行试验成功。1965年,钱学森建议制定人造卫星发展规划并投入国家任务,最终使中国第一颗卫星在1970年遨游太空。

50年代初,钱学森将控制论发展成为一门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为飞机的制导理论提供了基础。他还创立了被广泛应用的系统工程理论。

因为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领域的突出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学院授予他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

5438年6月+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

1787年4月,一个年轻人去维也纳会见当时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这个人又丑又矮又聪明,在莫扎特面前炫耀自己的钢琴技巧,连号称神童的莫扎特都赞叹不已。马上对在场的朋友说:“这个年轻人一定会为乐坛出一把火。”莫扎特的预言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立刻成为现实。这个人就是著名的贝多芬。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恩。他的父亲约翰成绩平平,嗜酒如命,贝多芬的童年毫无快乐可言。

~我被鞭打的童年的声音很痛~

他爸爸想让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让他享尽荣华富贵,就逼着他学钢琴。如果他失败了,他就会被打败。贝多芬就是在这种悲惨而痛苦的命运中度过了童年。贝多芬非凡的天赋,加上后天的刻苦训练,越来越高,连他的老师都充满了遗憾。十二岁时,贝多芬受雇为宫廷古钢琴和管风琴乐师,他还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贝多芬在宫廷中逐渐受到重视,但他野心勃勃,于1787年前往维也纳祭奠莫扎特。但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波恩病危,回国后不久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在波恩又呆了五年。贝多芬于1792年再次去维也纳实现他的理想。这一次,瓦尔斯坦伯爵给了很多帮助。作为回报,贝多芬日后创作了钢琴奏鸣曲,献给瓦尔斯坦。在维也纳,贝多芬在海顿手下受了一年的教育,然后向申克、艾伯雷·兹伯格、萨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习了十年。

~挣脱束缚,追求自由~

贝多芬于1795年在维也纳举行了他的第一场音乐会。当时维也纳的市民对他自己创作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印象深刻,他也因此一举成名。他的《第一交响曲》创作较晚,同年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确立了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双重声誉。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他创作了第一至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和第一至第三号钢琴协奏曲。1799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一交响曲》。他凭着神奇的想象力,接连写出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洋溢着生命的喜悦和热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扎特都被束缚的严格形式。当事情一帆风顺的时候,贝多芬的名气达到了顶峰,但是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了他身上——他失聪了。

~一个听不见的巨人~

这是一个残酷的打击。为了避免被发现失聪,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变得越来越孤僻。此时,他爱上了17岁的女孩朱丽叶·古驰·阿迪。著名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是他们的爱情作品。

1802年,贝多芬搬到了离维也纳一小时车程的宁静村庄黑里金,在那里他创作了第二交响曲。但耳病的恶化让他痛苦不堪,于是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的遗书,陈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后来贝多芬因为康德的哲学重建了自信。忘记不幸的最好方法是努力工作。此时,他回到维也纳,满脑子都是音乐,并于1803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交响曲《英雄》。这首歌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是因为拿破仑加冕为皇帝,贝多芬生气了,把拿破仑的名字擦掉了,改名为《英雄交响曲》。同年,贝多芬写下了一首优秀的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齐》。1804年完成第21号钢琴奏鸣曲《瓦尔德斯坦》。次年,他完成了第23号钢琴奏鸣曲《激情》和独特的歌剧《费德里欧》。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他展现了真本事,如《华德斯坦》《热情》,令世人神往。1806年,他还创作了D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1808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交响曲《命运》和第六交响曲《田园》。1809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都是不朽的杰作。

~充满激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含着无尽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完美。贝多芬有意把他的想法融入音乐中。比如在第五首《命运》中,开头的主题动机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而在第六首《田园》中,贝多芬描写自然的意图更加明显。在第一乐章中,他标注了“一个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国家”的字样。1809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公孙亲王逃亡,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战争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是在隆隆的炮声中写成的。由于《命运》和《田园》的首场演出没有赢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决定启程赴德,但由于鲁道夫公爵、罗伯特·高维兹王子和金斯基公爵的努力,他留了下来。日后,贝多芬为这些恩人写下了《大公钢琴三重奏》。

~音乐飞入寻常百姓家~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欧洲的空气焕然一新,个人自由和人权得到了确定。贝多芬还普及了音乐,把音乐从贵族带到了全民。贝多芬的成就是不朽的。拿破仑战败后,维也纳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1812年,贝多芬在救济残疾人音乐会上首演了《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轰动一时。他赢得了维也纳人民的尊敬。贝多芬在1804年至1814年间患有生理性耳聋,但在这十一年间,他的作品内容丰富,具有历史价值。

史无前例。他在人类音乐的宝库中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他的《第七交响曲》没有标题,瓦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征,尤其是充满激情的最后乐章。《第八交响曲》是他九部交响曲中最清晰、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部,他以一种哲学的、超然的态度来浏览人生。贝多芬的第三次生命始于1815年。那时候他已经到了壮年,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此后他所写的音乐,除了第九交响曲《合唱》和《庄严的弥撒》之外,都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都具有内在的、深刻的精神意境。

~乐圣不擅长人情世故~

自1814年弟弟卡尔去世后,贝多芬承担起监护和抚养侄子的责任。但是收养的过程和他侄子事后造成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不能把他的爱转移到他的侄子身上。贝多芬关于如何与人相处的理论彻底崩溃了。音乐圣斗士贝多芬变得更加抑郁,而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非常拮据。当时他正在努力创作两部主要作品——《庄严的弥撒》和《第九交响曲》。特别是,当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时,第一首歌就为他演奏了。由于责任重大,他花了大约五年时间才于1823年完成。他的《第九交响曲》于次年5月7日首演,将他的人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合唱部分取自席勒的诗《欢乐颂》。他早年就有这个想法,32年后终于如愿以偿。《第九交响曲》的成功给他带来了一生中最大的荣耀和欢乐。贝多芬亲自指挥了第九交响曲的排练,但由于耳聋,秩序混乱,于是由乌姆拉夫指挥了正式演出。贝多芬仍然在舞台上,背对着观众。整首歌唱完,观众深受感动,大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已不省人事,经演奏者提醒,才看到感人的一幕,含泪作答。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不知不觉患上了肝病,日子一天天不好过。他即将离开人世的心灵,趋于宁静。此时的贝多芬仿佛置身于一片稀薄纯净的天空中,俯瞰着他即将离开的世界。他写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界的遗嘱。向世人证明,精神可以战胜痛苦,甚至死亡。

~最后一声春雷响起~

贝多芬的生命即将结束。仅在1826年,他就接受了四次手术,但他的状况没有改善。1827年3月26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起了暴风雪,伴随着震耳欲聋的春雷。这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据古代记载,贝多芬的葬礼在3月29日举行,两万多名维也纳市民参加了护送到举行纪念弥撒的Jasseur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