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显微镜的发展:1924年,Lacassagne和他的实验伙伴* * *发展了射线照相法,利用放射性钋来探测生物样本。1930年,列别杰夫设计并匹配了第一台干涉显微镜。另外,相差显微镜是1932年泽尼克发明的。两人开发的相位差观测扩展了传统的光学显微镜,使生物学家能够观察染色活细胞上的各种细节。
1941年,库恩斯加入抗体和荧光染料检测细胞抗原。1952年,Nomarski发明了干涉相位差光学系统。这项发明不仅获得了专利,还以发明者本人的名字命名。1981年,艾伦和井上在光学显微镜原理中对图像进行了增强和对比,发展趋于完善。1988年,共焦扫描显微镜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
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组合而成的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显微镜可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最早是由荷兰的詹森在1590年发明的。光学显微镜目前可以将物体放大1600倍,最低分辨率达到1/2波长。国产显微镜的机械筒长度一般为160 mm,荷兰籍的Levin Hooke为显微镜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微观分类
偏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是一种用于研究所谓透明和不透明各向异性材料的显微镜,在地质等理工科专业有重要应用。在偏光显微镜下,所有具有双折射的物质都可以清楚地区分。当然,这些物质也可以通过染色来观察,但有些不能,必须使用偏光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通常由光学部分、照明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毫无疑问,光学部分是最关键的,由目镜和物镜组成。早在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商就已经做出了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具有与光学显微镜相似的基本结构特征,但比光学显微镜具有高得多的放大倍数和分辨能力。它使用电子流作为新的光源来成像物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