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一下这个乐器~ ~ ~
作为一种新型的乐器,作者一见到它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撰写了《竹》一文,发表在2000年4月号的《中国乐器信息》上。我之所以对竹子感兴趣,不仅仅是因为竹子独特的音色和深沉的音域,在民族乐队中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竹子在管乐器音乐声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会写一篇文章《对“开管”和“闭管”的不当分类》进行分析。本文只讨论如何提高竹筏的生产。朱碧是由苏北农民音乐家周寿荣发明的。周寿荣在给笔者的信中谈到了他为改进和规范竹筏生产所做的努力。笔者认为周寿荣发明竹制骨灰盒时用的是“超常思维”,而现在想用普通思维来规范竹制骨灰盒的生产,显然难以实现。竹骨灰盒的音色和骨灰盒差不多,这是所有听到的人的知识。比陶勋更容易掌握,音域是目前能演奏旋律的管乐器中最低的,音域也比陶勋宽,所以和我们民族乐器亲和力好,穿透力强。所以在民族乐队中肯定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至于竹子的音高,D比曲笛低八度,G比东晓低八度,最低比东晓低十一度,G中竹子的长度只有75cm!周寿荣确实为竹筏的发明做出了贡献。但对于这样一种新的乐器,要在现代民族乐队中投入实际应用,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周寿荣发明制作的竹奁有几个问题:1,音准不准,旋律不完整,调音不方便,不能用于合奏。2.虽然音色差不多,但很难演奏出二度以上的顺滑气滑音,所以缺乏特有的表现力和韵味。为了将竹筏投入实际应用,必须有人制造竹筏;成品需要努力克服上述缺点。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获得了一些经验,解释如下,希望能引起粉丝的兴趣。我对周寿荣发明的竹筏做了如下改动;不管是不是进步,但改变是事实。第一,在制作上,原来竹筏的头部是和管体拼接的,现在换成了平接。对接时,不仅封头与管体的接触面大,而且可以粘接得更牢固。而且因为胶合的部分比较光滑,有利于发声,胎体相对加大,有利于发声。第二,将原来与东晓相同的半圆形吹口改为略宽、略浅的“V”形。这种改变的好处是不仅让低音变得更粗,还可以利用剧中的音高吹出二度以上的平滑空滑音。这样,陶器能吹出的效果,竹子也能发挥出来。第三,根据“叉口”原理,利用我自己学习“管口校正”的经验,在竹丘上一组七个音孔,可以方便地打出全部十二个音(即十二个半音),以方便调制。四、底孔开合的缸的音色分为三个小度。这样,当钥匙安装在底孔时,竹筏的声音范围可以向下扩展四至五度。5.把原来设计的12度夸大音改成11度。12度的过分渲染会因为上升do的不足而给调制带来困难。11度过烧做出来后,因为上升的do,旋律是完整的,所以做转调的时候旋律也不缺。竹子的低音域是它的优势。以大G调竹笛为例。如果做成这种音色,不仅不好弹,音量也明显太小。笛子演奏家李震和“排箫王子”杜冲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年春节,杜冲拿到了我答应给他做的大G调竹骨灰盒,开了个膜孔,很满意。最初由周寿荣制作的竹制骨灰盒有膜孔,被命名为“阴阳笛”。大G调音为竹制,覆膜,音色很像低音,覆膜孔,但音色是低音,但低音的音调没有那么低。对了,周寿荣发明的竹骨灰盒申请了专利。在这里我还要提一下,我这里讨论的竹筏完全符合周寿荣发明的竹筏的“实用新型”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按照这里介绍的方法制作,并不会侵犯周寿荣的专利权。当然,作者也设计过“分孔全律八孔笛”“键孔笛”“二胡音位指板”,但都不实用考虑申请专利。为了满足对制作竹筏感兴趣的个人的愿望,下面列出笔者在D调中制作的竹筏数据,以供参考。鼓的音高:A(a,220Hz);单位:cm,吹气端末端内径和吹气孔总长度。
外径、内径、宽度、高度、宽度和深度44.50
5.70 4.30 2.10 0.60 1.30 0.90
第一洞第二洞第三洞第四洞第五洞第六洞第七洞第八洞第九洞
10.00 13.30 15.70 18.70 24.10 28.10 29.50 32.30 37.40
这个竹筏已经膨胀了11度。指法比较简单:桶音是sol,其次是自然音阶;如果相邻两个孔的间隔是二度,按下下面的孔就变成二度;第八孔和第九孔之间的间隔为三度,第九孔的斜度在按压第七孔后减小两度,按压第八孔后减小两度。由于竹子的条件不同,手型不同,音孔的位置可以稍有变化。如果你擅长制作笛子,自然会知道音孔和音高的变化规律,但这个问题可以用几千字解释清楚,我就不赘述了。有了D调竹简的制作经验,制作G调竹简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