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怎么样?人口是多少?
2006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沈阳市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着力实现“两个不低于”和“三大目标”,深入开展“开放年”活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5.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137.7亿元,增长225438+0%;第三产业增加值654.38+0209.6亿元,增长654.38+03.438+0%。第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1: 43.5: 50.4调整为5.5: 45.8: 48.7。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1539亿元,增长18.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36.4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58亿元,增长27.3%。地方财政支出330.65438亿元,增长365.438+0.6%。其中,农业支出6543.8+0.06亿元,增长22.5%;科技支出7.5亿元,增长42.5%;教育支出33.8亿元,增长21.7%;社会保障支出46.8亿元,增长25.2%;城市维护支出39.0亿元,增长35.6%。
农业
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种植业产值95.3亿元,林业产值6亿元,畜牧业产值654.38+0.21.00亿元,渔业产值654.38+0.35亿元。
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59.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21.4万吨;水果产量11.8万吨,增长6.5%;蔬菜产量271.5万吨,增长13.6%。
造林面积2.56万公顷,增长3.5%;植树4262.4万株。肉类总产量76.3万吨,增长8.4%;禽蛋产量45.8万吨,增长7.8%;牛奶产量28.8万吨,增长35.7%。
全年农机总动力251.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8%。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54.38+0.77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3.4万公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创建100个农民科技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6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8个;各类富民经济社区发展到3780个;蔬菜保护区面积3.93万公顷,花卉生产基地54个。千元高效农田面积达到654.38+0.6万公顷;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81家,其中省级以上27家,年销售额317亿元,比上年增长31%;各类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68个。全市耕地全部通过环境质量检查,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8.9万公顷,增长10.5%;138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99个产品获无公害产地认证;绿色食品138,有机食品3个。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单位产量增长率(%)
万吨粮食和大豆321.4 -6.2
#万吨大米105.2 17.0
万吨玉米197.9 -14.6
小麦万吨1.9 3.4
万吨大豆5.2 -33.7
万吨油3.5 5.7
万吨蔬菜271.5 13.6
主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生产
产品名称单位产量增长率(%)
肉类总产量10000吨,76.3 8.4
#万吨猪肉、牛肉和羊肉47.5 13.9
牛奶产量为1万吨,28.8 35.7
禽蛋产量1万吨,45.8±7.8
万头猪出栏409.8 13.6438+0
万头牛屠宰量57.1 36.7
数万只羊被宰杀68.0 4.0
年末生猪万头250.4 10.6
年末万头牛55.1 13.3
年末万只羊57.1 -5.7
万吨水产品16.2 8.2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08.2亿元,比上年增长2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29.3亿元,增长32.5%。其中,重工业增加值671.9亿元,增长34.7%;轻工业增加值257.4亿元,增长27.0%。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8654.38亿元,增长65.438+09.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1.99亿元,增长35.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286亿元,增长36.7%。机械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IT产品、农副产品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航空航天制造等八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758.6亿元,增长34.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6%。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41.97亿元,增长45.2%。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6543.8+089.4亿元,增长40.5%。行业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96种,其中国家级名牌产品11种,省级名牌产品94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81.8亿元,增长50.1%;利润总额74.4亿元,同比增长64.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7.2%,比上年提高23.7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97.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单位产量增长率(%)
汽车266605 92.7
#中华汽车63298 783.3
宝马轿车25808 165.438+0
万千瓦汽车发动机2870 85.8
金属切割机平台80681 18.2
#数控机床15216 50.2
矿山设备吨106989 -5.9
水泥设备吨22250 4.1
电池KVA 180 28.9
运输机械万米21.2 71.4
变压器KVA 4613 28.2
万台彩色电视机272 33.8
化学原料药吨34758 4.0
万胎轮胎363 12.9
铝吨45854 35.5
万双皮鞋3191 9.9
啤酒千升606427 13.5
万吨液态奶47.1 62.1
万吨软饮料118.2 22.0
万吨味精5.2 12.0
建筑工业
建筑业增加值达到6543.8+029.5亿元,比上年增长6.0%。资质等级以上企业施工产值391.3亿元,增长1.9%;建筑面积3031万平方米,增长13.6%;竣工面积1408万平方米,增加11.8%;按施工产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54.38+30万元/人,比上年增长6.6%。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90.3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01.1亿元,增长31.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9.2亿元,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384.7亿元,增长14.4%;外商及港澳台商经济投资299.5亿元,增长35.2%;民间投资11061亿元,增长37.3%。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7.3亿元,增长51.2%;第二产业投资71.63亿元,增长37.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36.7亿元,增长26.7%。第三产业投资结构由2005年的1.8: 38.2: 60调整为2: 40: 58。工业投资完成694.3亿元,增长36.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37.4%上升到38.8%。全市新增固定资产104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全年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城建项目654.38+0.692个,投资额654.38+0.330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14个,完成投资1022.2亿元。3000万元以上项目已建成投产682个。国电康平发电有限公司一期电厂项目、沈阳石蜡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年催化裂解制乙烯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开工,沈阳机床搬迁改造、654.38+0.3万吨丙烯酸等项目建成投产。沈阳地铁1号线及其延长线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6543.8+0.66亿元,地铁2号线正式开工建设。奥体中心体育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沈曦、沈北发展大道、沈铁大道顺利建成通车。
房地产开发投资538.3亿元,增长30.2%。房屋建筑面积3456万平方米,增长11.4%;竣工建筑面积11853000平方米,增加12.1%。商品房销售面积1243.8万平方米,增长24.9%,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1150.6万平方米,增长23.6%;商品房销售额41.99亿元,增长32.3%,其中商品房销售额366.4亿元,增长30%。
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
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7552万吨,比上年增长10.7%。其中,铁路846万吨,剔除玉米转产减少粮食量因素,增长7.8%,铁路货运集装箱量增长26%,钢材量增长28.8%,工业机械量增长12%。公路货运量为654.38+067万吨,增长654.38+065.438+0.2%;民航货运量6.3万吨,增长10.1%。发送旅客9598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其中,铁路旅客3096万人次,增长7.3%;公路61.52万人次,增长13.3%;民航旅客发送量350万人次,同比增长12.7%。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47.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51%。其中客车31.1万辆,货车9.3万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28万辆,增长48.2%。
沈阳与29个国际城市和37个国内城市(地区)通航。沈阳机场现有航线83条,其中国际航线34条,国内航线49条。运输机起降4.8万架次,同比增长13.6%;机场旅客吞吐量534万人次,同比增长17.2%。
2001年邮电业务总量6543.8+04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7亿元,增长11.6%;电信业务总量6543.8+038.2亿元,增长25.7%。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29万门,比上年增长18.9%。城乡固定电话用户374万户,增长3.3%,其中城乡居民电话用户322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39万门,增加1万门;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465438+20万,增加64万。互联网注册用户达到83.4万户,其中宽带用户65.9万户,同比增长331%。固定电话普及率为53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58部/百人。
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按商品用途分,食品零售额392.9亿元,增长14.9%;服装零售额230.8亿元,增长14.1%;日用品零售额425亿元,增长14.6%。按规模以上贸易企业统计,汽车零售量6.8万辆,增长15.7%;数码相机6.2万台,增长92.5%;移动电话89.6万部,增长17.2%;房间空调器65438万台,增长42.6%;摄像机达到4.2万台,同比增长665,438台,增长0.0%。
全市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综合超市和专业超市54家,其中经营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市40家。有4500多家连锁店。
全年完成商品采购总额339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商品销售总额3626.2亿元,增长13.9%,其中批发2728.9亿元,增长13.0%。
对外贸易
全年新签外商投资项目863个,外资金额8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9%。
2001年进出口总额为5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进口总额26.3亿美元,增长18.6%;出口总额26.6亿美元,增长13.4%。出口商品供应值1827亿元,增长11.2%。
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同额28803万美元,增长177.5%;实现营业额127万美元,同比增长43.4%;外派人数15900人,增长10.9%。
截至2006年底,已与世界上12个国家的13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旅游业
200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553万人次,增长28.9%,其中世博园接待国内外游客1268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40万人次,增长22.5%。旅游总收入272.7亿元,增长20.5%,旅游外汇收入2.3亿美元,增长33.5%。三个“黄金周”共接待游客53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5亿元。全市有国际国内旅行社181家。星级饭店(酒店)111家,其中三星级54家,四星级15家,五星级5家。全市星级酒店(宾馆)入住率达到64.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金融和保险
年末全市共有银行机构和网点1063个。本外币存款余额41,01亿元,比年初增长1.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1.4亿元,增长1.9%;贷款余额261.44亿元,比年初增加12.4%。银行现金收入8944.4亿元,现金支出869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12.1%。国际收支平衡,货币回笼244.5亿元。全年证券交易额2993.9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其中,股票交易量2595.9亿元,增长2.2倍;国债成交量11320亿元;基金交易额38.4亿元,增长4.9倍。
年末,全市共有保险机构和网点144家,实现保费收入54.3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国内财险保费收入654.38+0.79亿元,同比增长654.38+05.6%;人身险保费收入36.4亿元。保险赔付总额6543.8+0.83亿元,同比增长38.1%。其中,国内财产保险理赔金额8.9亿元,增长0.8%;人身险赔付金额9.4亿元,增长1.1倍。
物价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8。其中,服务价格指数为100.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2。按类别分,食品指数为103.4,烟酒及用品指数为101.1,衣着指数为104.2,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指数为100.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指数为1065438。
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为102.9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为107.05。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06.6,其中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为106.9;住房租赁价格指数为102.3,其中住房租赁价格指数为101.2。
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38+0.21.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8.7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5.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6.7亿元,增长4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2亿元,增长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5亿元,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8.5亿元,增长10.6%;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85亿美元,增长56%;出口6.2亿美元,增长15.4%。
二、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建设投资6543.8+055.4亿元,比上年增长26.3%。重点实施西部发展大道、胜利南街延伸段、沈北发展大道和沈铁大道四条区域交通干道建设项目,建成龚伟大桥。兴华地道桥、易贝路公铁立交桥、郝散跨江大桥、南阳湖跨江大桥开工建设。完成二级以下街道道路105条、胡同改造工程65万平方米;建成农村公路1012公里。
城市铺装道路总长2533公里,总面积4323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2932公里,路灯654.38+0.53万盏,永久性桥梁233座。
公用事业
公交运营网络长度达到1710公里,比上年增加22公里。年内新更新公交车536辆,运营标准公交车5587辆,比上年增长3%,其中小型客车标准公交车409辆。全市公交线路142条,比上年增加6条线路;公共交通乘客总数达到9.0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年末全市共有出租车19318辆。
全年新增供水管网7公里,总长2965公里,供水量5.24亿立方米。综合日供水量为1,556,5438+0,000吨。新建、改建、扩建热源20个,供热面积158万平方米。供气管道总长2295公里,人工煤气、天然气、液化气家庭用户达到153.8万户。
环境保护
生态城市建设全面展开。沈北新区、于洪区、辽中县、法库县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创建环境优美乡镇10个、环境优美村庄28个、生态环保模范社区(单位)19个、市级绿色社区22个、安静社区19个。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1天,实施了污染源扬尘治理、分散供热锅炉房拆除、扬尘污染治理等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工程。全市范围内拆除烟囱210根、锅炉297台,改造棚户区6万个,搬迁企业45家,全市“三桩”覆盖率达到96%,建成区裸地覆盖率达到92%。实施西河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建成20万吨/日的仙女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和654.38+50万吨/日的西部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3%;西河城区段24公里进行清淤工作,清除重污染泥沙30万立方米。开展重污染行业整治行动,64家造纸企业停产。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48条街道实施机动车禁行。围绕噪声污染热点扰民问题,推进《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立法。
城市绿化
主要实施了和平街、广场广场等5条街道公共绿地,黄河北街、东陵路、迎宾路3条出口道路重点部位绿化工程,浑河南岸植树,市区主要街道植树,新增绿地1.3平方公里。种60万棵树。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339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1%,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8平方米,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14平方米。
第三,社会事业
科学与技术
承担了74项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973计划项目,举办了26项重大科技活动。科技型企业5100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其中双院士1人。市级以上独立科研技术开发机构117。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3185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110(国际先进15,国际先进95);达到了国内3075项的水平(国内领先141项,国内先进2172项,国内一般762项)。高新技术产值6543.8+050亿元,各类技贸机构技术贸易成交额40.2亿元。专利申请433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677件;授权专利2514件,其中发明专利452件。
教育
有30所高校,其中职业技术学院10。招收本科、专科学生8.8万人,在校生301万人,本科、专科毕业生6.7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10007人,研究生25880人,研究生5575人。
普通中学472所。其中,普通中学348所,在校生36.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35所,在校生5.8万人;有85所职业中学,55,000名学生。技工学校32所,65438+60万学生。初中毕业生入学率为83.5%。
有849所小学,378,000名学生。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99.96%,小学毕业生入学率99.5%。
文化
第六届沈阳艺术节成功举办,10部优质剧目呈现。全市专业艺术团演出1000场,演出收入超过1200万元。全市100多个民营演出团体演出15000场。全年,* * *组织了八大系列两万多场文化活动,惠及数千万人。文物保护和展览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观众接待654.38+0.66万人次,门票收入4665.438+0.6万元,比上年增长654.38+0.7%。新发现了许多历史遗迹,如青铜时代遗址。锡伯家庙、高泰山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金融博物馆建成开馆。全年引进境外文化活动22项,组织境外演出团体18个。
年末有2个市级群众艺术馆、5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和5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健康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59个(不含门诊、诊所、医务室和村级卫生组织)。其中,医院211,医院12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9,妇幼保健机构15,专业疾病预防机构24个,卫生监督站65438个。年末有床位35227张,卫生技术人员44721人,其中执业医师16770人,执业助理医师1624人,注册护士168765438人。
运动
参加辽宁省第十届运动会,创造了省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城市获得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新纪录,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先后举办了中日韩围棋老将赛、沈阳龙舟大奖赛、“浑河晚渡杯”沈阳万人生态慢跑、奥林匹克健身路命名仪式、“三星电子杯”、“哈尔滨啤酒杯”万人渡浑河等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到2006年底,全市体育人口达到355万。沈阳足球赛区第29届奥运会各项准备工作稳步推进,奥体中心体育场建设进展顺利。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189000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65000人。216.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14.69万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72.9万名企业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8.08万城镇居民和654.38+05.87万城镇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26543.80+08万元。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260元/月。4.47万户、8.58万农村贫困人口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730万元。农村低保标准三县一市每人800元/年,其他区每人1000元/年。913万城市贫困居民享受政府医疗救助,累计救助金额2432万元。
年末收养社会福利机构174个,床位13455张,收养9436人。全年通过销售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8865438+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1727万元。
第四,人民生活
人类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0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万人。总人口中,城镇人口499.9万,县(市)人口203.7万;农业人口248.6万人,非农业人口454.6万人。出生率为6.93‰,比上年下降0.1.6‰。人口死亡率为5.81‰,下降0.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上升0.23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99%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106.5。
雇用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02万人,比上年增长0.02%。在职职工95.3万人,比上年减少0.3%。其中,国有经济单位56.3万个,增加8000个;集体经济单位6.8万个,减少5000个;其他经济单位32.2万个,减少6000个。从在岗职工的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7000人,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37.2万人,下降5.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7.4万人,增长3.4%。年末离岗职工194万人。
全年创造就业岗位1010000人,实名制登记就业25.5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20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9510000元,新增转移出口1540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17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07%。
收入和支出、工资和居民人均储蓄
全年城镇单位全部职工平均工资19812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392元,增长17.6%。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7415元,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1.4元,增长15.4%;人均消费支出8670.3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5712.5元,增长13.1%;人均生活支出3494.3元,增长12.9%。
生活标准
城镇住房建设投资407.2亿元,比上年增长26.7%;新建住宅1,0671,000平方米,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5.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5.3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9平方米。
注意:
1.本公报中的数据是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