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军事“兵仙”,政治“小白”。他的死告诉了我们什么?
韩信早期跟随项梁起义,后来项梁在定陶被张寒打败,最后死去。于是韩信被编入项羽的军队。项羽的谋士范增曾经告诉项羽,韩信有奇才,如果不重要,就杀了他们,以免被人利用。结果项羽不听,反而让韩信当戟郎中(相当于看门的)。后来韩信投靠刘邦,做了管理粮仓的小官。是萧何发现了他的才华,极力推荐刘邦,请求击败韩信为大将。韩信就是这样开始被重用的。
韩信的战役最大的特点就是打击敌人,搞心理战。首先,他试图瓦解对方士兵的心理防线。他指挥的战役是一门艺术,一个能把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到这种程度的人,怎么可能不被载入史册!最经典最著名的一战是最后一战。彭城之战,刘邦所谓的六十万诸侯联军被项羽的三万精兵击败,当地诸侯也在此时投奔楚国。为了夺回优势,刘邦决定了新的策略:兵分两路,自己拖住项羽,让韩信率军北上,征服各路诸侯,开辟新的战场,以求形成包围项羽的局面。韩信北上首先面对的是魏。面对王维隔河防守的态势,韩信拟定了“西征,速战速决”的作战方案,最后带着木盆过河。魏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一下子就拿下了魏。随后韩信又以高昂的气势拿下了代国,然后向着不如魏、戴那么不堪一击的赵进军。
赵王协派20万大军镇守井陉。面对赵的严密防守,韩信一点也不害怕。他秘密地派了两千人藏起汉旗,走了一条偏僻的小路,埋伏在赵的军营外面。他带领主力去争水。韩、赵两军一遇,汉军迅速退守河边。韩信转身对士兵喊道:“今天,有死无生。你等什么时候?”士兵们听后,大家拼死一战,一挡十。赵军虽众,一时难胜。此时埋伏在赵军营外的汉军迅速占领营地,插上汉旗。漫山遍野的汉旗让赵军误以为主将被俘。这时候,赵的军队分散了注意力,四处逃窜。韩信乘胜追击,前后夹击埋伏的汉军,迅速平定了赵!韩信一战以数万破赵二十万,一时名声大噪,随后又以一尺纸降服燕,留下了“用一尺写字”的美谈!
最后一战实际上是战争艺术中的一个禁忌。《孙子兵法》中,兵力的排列应该是:本阵背对山,正面对水,扎营。韩信恰恰反其道而行之,正是真理的应用:死与来生。此举风险相当大。一不小心就会全军覆没。只是苏,他因使用不当而失去了这个重要的防守关卡。但是,韩信用的如此奇妙,不得不让人惊叹!
韩信的军事能力不仅体现在指挥作战能力上,动员能力和训练能力也相当突出。众所周知,楚汉相争时,刘邦掌管“浪子家”,韩信掌管“富家”,说刘邦在战争中总是输,韩信则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帮助刘邦建军、练兵。韩信的造兵能力,堪称刘邦的“造兵机”。韩信征服诸侯国时,刘邦曾多次调兵。有一次,韩信攻打赵国之前,刘邦派使者调走韩信的主力。第二次,刘高把荥阳输给项羽,连夜逃亡,渡过黄河,突然闯入韩信军营,夺了军衔,把自己的主力全部调出来,只留下两千老弱兵给韩信,命令韩信伐齐。韩信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两次被抽调到主力部队,但他能够在短时间内召集新的士兵,并把他们训练成一支有能力与敌人作战的队伍。可见韩信的动员能力和训练能力也是相当出色的。
韩信当上将军后,整顿军队——他决定出汉中,定三秦——他北上平魏——他灭代——他灭赵——他扫齐——他围楚,最后他帮刘邦灭天下。这么多的系列战役,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结果,韩信只用了四年多,无与伦比的国士当之无愧。
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杰出的将领。他最大的特点是灵活用兵,这使他成为中国战争史上最优秀的将领。深谙兵法的韩信说“兵力越多越好”。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战术典故:明修栈道,躲在猜疑背后,夏阳偷渡,木贩渡江,背水一战,举旗换旗,依其演绎,与沈沙击破水,半路出击,四面楚歌,四面埋伏等等。都很精彩,可见“兵仙”之名!
韩信的死是因为“高震之功”,有道理,但“高震之功”的结局不一定非死不可!汉初三杰和萧何都没有被杀。为什么被杀的是韩信?这个悲剧的源头是:韩信的人格缺陷政治上太“白”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也许上天是公平的。韩信的军事能力强到不可思议,让后人视他为“兵仙”、“帅神”。也许是他一生执着于战场,执着于统帅三军,指挥战争,导致他没有时间去分析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导致他对政治政治的斗争一无所知,最后被算计了,完全没有察觉。他的死更多的是因为他自己!
历史上关于韩信身世的记载并不多,但我们可以从韩信的蛛丝马迹中去挖掘。首先,韩信不可能是老百姓。早期的韩信背着刀剑,到处吃喝。由此可见,韩信一定是出身名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防止人民造反起义(陈胜和光武都是起义,砍柴成兵),对铁器的管理相当严格,每家每户都要登记,不允许藏匿铁器。佩刀已经是贵族的象征了,韩信的佩刀估计是祖传的!第二是韩信的才华。古代没有九年义务教育,所以文教普及良莠不齐。普通人根本没有条件甚至资格去读书。教育和学习似乎是贵族和富家子弟的专利。最后是韩信的“浪荡”。众所周知,韩信早期不生孩子,整天游手好闲,甚至还得靠他的飘娘维持生计,不然可能会饿死。在那个年代,普通人如果对生产无所作为,无疑是自杀的(刘邦也是游手好闲的流氓)。但出身高贵的人骨子里的清高和自命不凡,不允许他们从事卑微的劳动,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致命的。出身名门的项羽就是一个例子。从各种细节推理分析,韩信出身名门。
我能忍,但我为自己的才华感到骄傲。韩信腿的屈辱尽人皆知,充分体现了韩信灵活的性格。韩信是挺宽容的,但同时又很自大,不愿意从底层做起。他刚入伍,渴望掌控三军。如果不重用他,他就是一个逃兵。在项羽和刘邦身上都是如此。就像当代的一些大学生,一踏入社会就只想身居高位,以自己的才华为荣,看不起地位低的人。
清高却自命不凡。因为韩信出身于贵族家庭,身上流淌着贵族的血液,崇高高贵的品格刻在骨子里。他宁愿饿死也不愿从事那种卑微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他也从未想过要卖掉自己的剑,因为那是他地位的象征。这把剑能体现他的优越感和尊严感,相当于他的精神食粮。“五斗米不折腰”的韩信说他清高,他也是,但也反映了他的固执。这种令人尊敬的行为显示了他的自命不凡。
心存感激,但野心勃勃。早期,韩信靠他的浮妈送饭,不至于饿死。他成功之后,也回到了他漂浮的母亲身边,留下了“一顿饭值一千块”的美谈。项羽也派人去游说韩信,但韩信觉得刘邦是感恩戴德,果断拒绝帮助项羽。这也体现了韩信的感恩之心,感恩是他最大的优点。然而,韩信也有野心。灭齐后,韩信要求刘邦自立为齐王。盖夏战争前夕,他逼刘邦封了自己的地。刘邦不满足他的要求就不出兵。这样的野心直接为自己的结局埋下了祸根。
正是因为韩信的人格缺陷和超群的军事才能才被杀,但韩信只要在政治上有点脑子就能全身而退,可惜我们的“兵仙”在政治上是个小白。刘邦已经杀了他,他却毫不知情。他还是单纯的认为刘邦“脱了我的衣服,推着我吃”。这样的善意不会伤害我!众所周知,刘邦只是一个套路操作,只是一个赢得人心的政治手腕!
1.你不应该一出现就占将军的便宜。韩信一出现,就想着治理三校,当将军。在项羽的地方,他看不起卑微的戟大夫,在刘邦的地方,他看不起小小的粮库。整天想着当将军,指挥三军,其实是求职者的大忌。没有尺寸的力量,怎么可能身居高位?最后萧何极力推荐刘邦,刘邦也只是因为萧何的面子才拜韩信。如愿以偿的韩信难免有点高,就像工作了一辈子突然中了五百万彩票一样。这反差太大了。你,韩信,如愿以偿,但不满意是难免的,不仅对同事,对上司也是。表面上大家都在爱你,背地里也是无穷无尽的烦恼。
2.你不应该过多地展示自己。前面说过,从当上将军到帮助刘邦灭天下,韩信征战数百场,只用了四年时间就完成了,而且从未输过。你说你在做什么?你就这么渴望展示自己,证明自己全国无双,天下无敌?别让别人搅和了,功劳全是你的,风头全是你的,脸全丢了,别人喝西北风吗?正所谓“枪杆子打不着”,先不说刘邦,就是其他将士心里对你极为不满,刘邦更是怕你“贡献高震”。刘邦本生性多疑,平定天下后怎么会把你留在韩信?
刘邦求助的时候你不应该要求回报。要说韩信的前两种行为,充其量让人讨厌,让人难受,但也不至于罪大恶极。但是,韩信这次的所作所为,直接助长了刘邦杀他的念头。当时刘邦在荥阳与项羽对峙,眼看就要死了,就向韩信发出求救信号。韩信没有在第一时间出兵救援,只是把齐国当作平等的对手,人心不定。为了便于管理齐国,他请求封为齐王。虽然说是假齐王,但无异于打刘邦的脸。刘邦一看,直接就是破口大骂。幸运的是,张亮劝他不要同意。接着,盖夏之战请求韩信支援,韩信又如法炮制,请求封土。刘邦虽然表面上同意了,但以后两人一起算账是必然的。
韩信在政治上的无知还不止这些,在刘邦派施立齐国讲和,杀了施立齐国,激怒刘邦的时候,他就不该出兵。当韩信被剥夺了军权,成为楚王时,他被指控与李中范合谋。为了表示他的忠诚,他强迫李中范去死。多么天真的想法!大家都知道他现在灾难深重,但韩信还是愚蠢地认为刘邦会放过他。被贬为淮阴侯,遇到樊哙就狂言,一举一动都体现了韩信的政治“小白”。
相传刘邦被项羽追到荥阳时,曾多次请求韩信前来救援,但韩信不肯出兵。萧何告诉刘邦,韩信想养他。刘邦封韩信为“三齐五仙之王”。“三齐之王”是指与天王、与诸王、与诸王相合,而“五仙”是指:见天死、见地死、见王死、缚绳不杀剑。韩信追杀项羽,最后为刘邦打下了基础。作为所谓的高震之主,刘邦成为天下之主后,害怕韩信的影响力威胁到自己的国家,所以想除掉韩信。不过我亲手封了韩信的《齐三王五仙》,所以借了吕后的手。吕后和萧何把韩信叫到长乐宫。他们以为天花板围得严严实实,地上铺着地毯,没地方见国王。没有等待决议,吕后说,“我知道你仍然必须说,你没有绑你的绳子和杀死你的刀。'既然皇上封了你五年,我们就不用这些了。'然后命令丫鬟们一拥而上,用木棍活活打死韩信。
还有一种说法是,刘邦向韩信承诺,只要他在中华大地站稳了脚跟,就绝不在身上再加一件武器。所以韩信被杀的时候,吕后下令把他吊在长乐宫的钟内,头被钟盖住,脚悬在空中,这样他就站不直了。吕后还下令用竹刀把他杀死,所以他没有违背刘邦的诺言。
“生死两个女人,成败在何”,有太多的因果关系,真的很值得细细品味!
韩信的死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对高震的贡献”,更多的是因为他自身的性格。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不把领导当回事,走得太远,目中无人,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没有政治头脑。“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好弓藏。”韩信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当初学了张良恭就退休了,就不会惨死。或者学学萧何,故意给刘邦看点东西,让刘邦知道自己没有野心,容易控制,这样才有救。可惜韩信就是不明白。韩信的死也告诉我们:要想在职场上成功,光靠自己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你得是个男人,和老板关系好,懂得读心术。上下级之间的博弈是双方都应该重视和正视的问题。控制得好,自然会在职场中找到自己的路,不然就卷铺盖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