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风是谁?
中午,我正在吃饭。这顿饭糟透了,我快窒息了。我接到凌敏老师的电话,说现在有一个大事件,发表在九月份的《时尚》杂志上。
有一张有凌雅丽设计作品PS的图,但文中提到的设计师是韩峰。
韩风是谁?杂志怎么说?你怎么拿到照片的?外滩18叫什么?韩枫怎么说?
首先在我脑海里蹦出来的是一大堆问题。我说,凌先生,你放心。雅丽,你也别担心。
那些饭一直没咽下去,就冲了出来,跑到最近的两家便利店。没有卖的,他们只好耐心等红灯过延安西路,找个报刊亭买一份。
(我一般不会主动买),还是一年一期+一期补充,很重。我在报摊打开了205页,完全正确!转身离开,把那份增刊留在报摊,然后跑回去拿!
-
文章是关于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即《喜福会》的作者)将她的第二部小说改编成同名舞台剧《接骨师》的故事。
女儿,服装设计由另一位中国女设计师韩枫承担。这部电影将于9月在旧金山歌剧院上映。
文章详细介绍了作品的灵感来源。。。。现在看来都是编的。
分析她的过程,其实就是把凌雅丽的衣服“借”到她的工作室,拆解分析,PS照片,定型;
然后交给剧组(这是其中一个配角的服装,见下图)签合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现成的衣服公之于众。
对了,她还拍了一个构成服装主体部分的“花”。
然后我在演出剧场的官网上找到了海报,把它变成了彩色的静止图片,这是效果图。
-
凌雅丽:(之前写过一篇博文,说BCBG涉嫌抄袭凌雅丽的作品,但她不认为是抄袭)。
2001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留校从事教学和设计工作。
旗下拥有LYL高端成衣品牌和LYL高端定制品牌,目前在外滩18号有零售,并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开设专卖店。
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个展、群展经验丰富(不详细)
她的设计、制作、选材都有鲜明的个人原创特色,不可复制。
-
根据网站整理的韩枫的资料,今天第一次听说这个设计师,所以不评价她的设计。
韩枫:女,中国美术学院装饰设计专业。
1985毕业后去美国结婚。
1994开始纽约成衣发布,拥有韩风纽约品牌。
2004年3月,韩枫受上海外滩3号邀请,开设第一家品牌专柜。
2005年,纽约工作室迁至上海。
2006年,他是英国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执导的歌剧杰作《蝴蝶夫人》的服装设计师。
2008年成为舞台剧《接骨师的女儿》的服装设计。。。。。
-
谭恩美是《喜福会》和《接骨师的女儿》的作者。
-凌雅丽给我整理的图片说明。
2007年3月,上海于2007年3月20日晚发布了《于和·莫蝶》主题作品。
2008年9月,《VOGUE中国》杂志第205页刊登了韩枫为舞台剧《接骨师的女儿》设计的图纸。
无服装作品
2008年,旧金山歌剧院官网上的剧照海报还是PS图,不是现成的照片。
-
我尝试联系韩峰本人,暂时没有结果。
想必这个时候韩枫正在美国或者中国的某个地方制作古装吧!
这时,凌雅丽伤心地对我说:“她一定是做好了对付我的一切准备。我该怎么办?”
-
他们毕业于同一所学校,韩枫比中国著名设计师凌雅丽低一届。凌雅丽照片中的所有作品都是手工制作,耗时较长,早在去年3月就在外滩18号展出过。
而且他们两个在这家店都有零售作品,只是没有直接接触过。直到他们看了杂志,凌雅丽才知道了一些关于她师姐的事情。
要不要刺海外媒体?让外国人看我们的笑话!这部舞台剧已经卖了多少票了!买过票的人一定会带着美好的期待看着这梦幻般的服装。
她周围的人是怎么支持她完成这一切的?对上海时尚界稍有了解的编辑或记者,看到图片就能看出凌雅丽的符号和元素!
先了解一下,Vogue杂志的编辑常年在北京,所以不知道凌雅丽是谁。更别提她的设计了!
韩枫本人呢?她冒着很大的风险,借鉴了别人的作品,也没什么。她用电脑画图(我猜是她的助手帮她处理的)。
整合成了自己的灵感!成了女鬼角色的精美古装稿!
我现在非常好奇的是成为海报封面的那套服装的真实模样!如果那天我能站在剧场后台,我会好好看看这件漂亮的“鬼”礼服。
-
8月21补充:
什么是时尚?上次提到了自己的观点。是满足精神层面的虚荣的商业艺术。它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甚至可以相互影响,甚至影响政治(法国第一夫人就是明证)。
谈我最初的理解,也就是中国普通人的理解,我觉得听到巴黎、米兰这几个字,是每个学生梦寐以求的舞台,是世界闻名的标志。
触动人灵魂的,是它带给人对“美”的向往。这么美的东西也有“丑”的一面,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体会到。
-8月25日。
由于韩枫对此事态度冻结,凌雅丽公司决定起诉,并委托律师发函上海韩枫工作室。因为她申请了外观设计的版权保护,国内的官司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但是在美国,我们搜索了《纽约时报》采访的作者信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该书译者信息,谭恩美的主页,韩枫的主页。目前找不到他们任何一个人的联系方式,给旧金山的歌剧院写过信,也没有回复!
只等好心的文森特(热心的飞度教授答应帮我联系剧院)和山的美国律师朋友回复!那边现在是凌晨吗?我赶时间!
-
8月26日,Jenliu发邮件中国设计师的东西,如果没有在美国注册,就不能保护!所以我们得另想办法!
除非设计者在美国也有设计专利或版权注册,否则中国版权注册或中国设计专利在中国以外(在旧金山)没有任何效力。)
设计师也许可以在中国停止使用歌剧的相同服装,但在美国不行。
就侵权而言,并不总是要求精确的复制,有时,基本要素也起作用。
——瑞克帮我找到了美国影院的联系方式。非常感谢!
一封来自律师的信。
律师函
上海韩风工作室:
我是上海成金田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受上海魔豆艺术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委托,就您涉嫌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一事给您写信。
据该公司介绍,该公司的设计者凌雅丽于2007年3月20日晚公开表演了《于和墨蝶》系列作品,该公司已为该系列作品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公演结束后,“于和墨蝶”系列作品自2007年4月起在外滩18号展出。你公司未经本公司许可,借用外滩18号的上述作品。后来,公司发现贵公司的设计师韩峰为舞台剧《接骨师的女儿》设计了服装作品。这幅作品的照片发表在《VOGUE》杂志2008年第9期第205页,而《接骨师的女儿》的预告剧照也在旧金山大剧院公布。经分析,本公司认为,贵公司涉嫌利用画面合成的方法,将两片凌雅丽的作品直接拼接,制作成接骨师女儿的服装作品。公司认为你的行为侵犯了公司的外观设计专利权。
因此,我司特委托我司律师致函贵司:请在收到本律师函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停止侵权,撤销旧金山大剧院侵权剧照及相关宣传资料,在中国《VOGUE》杂志公开道歉,并对相关侵权服饰进行实质性调整。如果贵公司对此有任何异议,请直接与公司联系。
我写信通知你。
8月31日,旧金山剧院总经理助理回信-。
亲爱的科菲:
感谢您8月24日的邮件。旧金山歌剧院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在凌雅丽和韩峰之间解决的问题,我们已经相应地将您的信件转发给了韩峰。在看到你提到的Vogue中国的故事后,我也想让你知道Vogue中国使用的图像没有出现在SFO的歌剧宣传材料中,也没有反映在我们在舞台上使用的服装设计中。
真诚地
马修·希尔沃克
马修·希尔沃克
助理总干事
旧金山歌剧院
-10 10月24日M.style杂志用了10个P的篇幅来讲述事情的始末-
我未发表的文字如下:
真正的谎言在于时尚。
韩风抄袭凌雅丽事件的记录。
2008年8月,凌雅丽工作室发现,在《VOGUE》中文版9月刊中,有一篇关于服装设计师韩枫的采访文章介绍了她的设计作品,但使用了凌雅丽作品的电脑生成效果图,而图纸中的原创作品来自2007年3月20日凌雅丽“雨中蝴蝶”主题发布秀。9月,凌雅丽再次发现更多电脑效果图的照片出现在《生活》杂志2008年9月刊上。至此,韩枫已经明显构成侵权事实。
时尚与生活
事件的缘起,来自于这本世界知名的《VOGUE》杂志中文版205页的一个关于作家与时装设计师合作的故事。
文章讲述了中国作家谭恩美(《喜福会》的作者)将其第二部小说改编成同名舞台剧《接骨师的女儿》。服装设计由另一位中国女设计师韩枫于9月在旧金山歌剧院完成。本文刊登了芭蕾舞剧中一个幽灵角色——“宝姨”的服装设计海报。一看就知道是用photoshop软件把服装的部分照片做出来的效果照片。文章详细介绍了作品的灵感来源——“传统死者花圈”,服装上的花被贴上了“韩风签名花”的标签。
作为一个在上海时尚媒体圈多年的记者,我一眼就能看出,那些衣服的零件其实是另一位在上海时装周多次亮相的设计师凌雅丽的作品。只看过一次凌雅丽发布的人都能记住她的设计特色。作为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时尚杂志,我对上海的这位设计师了解不多。在另一本生活杂志上,出现了更多类似的效果图。韩枫斗不过记者、编辑和总编辑谭恩美,却斗不过群众的雪亮眼睛。
旧金山歌剧院主页的海报
就因为《VOGUE》杂志提到了旧金山歌剧院,记者找到了该剧院的官网。关于该剧的海报作品也是后期PS渲染,服装只是增加了色彩效果。于是我按照网站上提供的邮箱发了一封邮件,邮件里我说明了凌雅丽工作室提供的对比照片和我们发现的疑点。希望影院能考虑取消海报,确保其宣传资料中没有关于凌雅丽的设计形象。一周后,8月31日,我没有报任何希望却意外收到了影院的回复。他们说邮件已经转发给相关人员,而且这是两个设计师之间的事情,影院承诺其他地方不会有侵权设计。我马上回复说,我写的原因是网站上的海报,唯一的要求就是海报要从网站上撤下来,影院事后就不再回复邮件了。记者注意到,9月13日首映当天网站上没有更换的海报,在记者发稿时已经悄悄换成了剧中人物的真实照片。
山寨掌门:韩风为何要“偷花”
韩枫是怎么拿到凌雅丽的服装作品的?如何编造关于名花的谎言?她是如何从一个国内默默无闻的设计师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的?
记者了解到,至少有两套衣服是通过上海外滩18号的工作人员直接“搬到”韩枫的上海工作室的。直到事发后,凌雅丽工作室对这些衣服进行检查时,才进一步确认衣服上的造型花已经被拆除,衣服上的一朵花已经丢失。
舞台剧的服装设计不同于纯商业目的的服装产品设计。前者强调舞台效果和人物的演绎。我们可以把它比作一个建筑项目,是一个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设计项目。一个服装设计项目的完成也是从效果图开始的。作为一个舞台剧的服装设计师,一定要了解原著和历史背景,才能设计出成品。正如《VOGUE》杂志所说,韩枫之所以能够在不完全看剧本的情况下设计出服装效果图,是因为她采用了“拿来主义”,也就是最简单的“设计”手法,然后交给剧组,最终赢得了编剧的认可、信任和投资人的一纸合同。
正是因为凌雅丽服装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由多道手工工序制作而成,所以只有图片的韩枫在她的效果图中并不能真正达到想要的效果。所以我也冒险再次“取”了那朵花,方便自己解剖和反驳。为了让“花”有一个完美的解释,她在中国的葬礼上搬出了花圈,听起来还挺贴切的。但这是对原创者凌雅丽最大的侮辱。
在美国生活工作了20多年的韩枫应该最了解美国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什么她可以冒险做出违背设计师原则的行为,更不用说触犯法律了。名利可能是她最大的诱惑。从美国回来后,善于交际的韩枫混迹于上海众多高端媒体和各种名人之间,也多次以各种角度出现在媒体上。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其实是现代社会非常需要的优势。韩枫对很多媒体还是很坦诚的,说她去美国是为了逃避现实,现在觉得可以回国发展,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机会无限,尤其是上海。仅仅因为她是设计师,就可以推测她不会公开承认抄袭的事实,因为这样做等于表明她不打算在中国发展。
谁来保护和支持真正的原创?
仅从服装的穿着功能谈服装设计,现代服装成衣的基本形态是衣服、裙子、裤子,这些都离不开衣领、袖子、裤腿、裤腿等具体部位,所以我们平时能看到的各种服装其实都差不多。服装设计很难做到100%的创新。通常在造型、面料、工艺上有细微的变化。另外,时尚产品的周期很短。即使有明显的侵权事件,服装设计的著作权也很难界定。以前经常发生小企业抄袭大品牌的人气和热钱来赢取短期利益的情况。大品牌也对这样的事件深恶痛绝,每年都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但是,凌雅丽/韩风事件的发生,并不是简单的借鉴或抄袭。首先,凌雅丽的设计作品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作品的艺术性远大于穿着的实用性。其次,凌雅丽的服装作品原创性极高,选材经过了复杂的染色和水洗处理。服装图案的设计和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最重要的是都是手工制作。这样的工作量和技术难度几乎可以满足法国高级定制的要求。普通的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品牌是不会抄袭的,他们也很难通过简单的模仿生产获得短期利益。但她的服装有着惊艳炫目的舞台效果,非常适合在舞台上表演。
就服装设计师的名气而言,国内设计师的环境其实并不是很好。要成为别人公司的商业设计师,坚持自己的风格,一直跟着欧美潮流走,是很难得的。自己做设计,当初的资金困难和公关困扰了很多年轻设计师,凌雅丽就是最好的案例。我们能看到的所谓时尚杂志和高端媒体,还是大牌。如果他们更关心年轻设计师,也应该看看他们的工作会议,而不是只关注大牌新品。。。。。
伟大的设计师是由伟大的消费者创造的,所以中国热爱时尚的男男女女应该更多地支持我们自己的设计师。他们的设计其实不亚于大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