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自动手枪的历史

19世纪后期,无烟火药和金属弹壳子弹的出现,使得枪支的反复射击成为可能。马克沁发明了利用后坐力完成退壳、装弹和击发过程的机枪后,开始将这一原理研究应用到步枪上,但当时手枪设计还比较落后。1892年,奥地利人首先研制出8mm勋伯格手枪,这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把自动装弹手枪。早期的半自动手枪多采用固定弹匣或类似左轮手枪的弹匣供弹,所以当时并没有太大优势。

1898年,格奥尔格·鲁格改进了C93半自动手枪的可拆卸弹匣,这是与博尔夏特合作设计的,不需要像早期自动手枪那样的平衡装置。结果变成了德国和多国制式手枪,即Luger P08,这种设计成为了半自动手枪的新指标。1900年,勃朗宁发明了带套筒(马车)装弹系统的半自动手枪,解决了早期半自动手枪因装弹不便而带来的安全问题。他和柯尔特长期与Fabrique Nationale合作,包括勃朗宁M1903和柯尔特M1911 0,后来被许多国家采用为标准手枪。

一战期间,半自动手枪被很多参战国使用,因为可拆卸的弹匣设计可以保证子弹的清洁度,远胜于固定弹匣的弹夹,弹匣容量和射速的优势也优于转轮手枪。二战前德国装备了双扳机的沃尔特P38,解决了鲁格P08容易走火的问题。勃朗宁还设计了第一个双排弹匣和更有效的锁定机构,即著名的勃朗宁强力手枪。

二战时期,手枪本身进步不大,冲锋枪成为近战的主要武器。为了使用弹药,大多数国家将半自动手枪作为标准装备。二战后,由于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同盟体系的建立,制式手枪子弹口径趋于统一,北约的美国和少数欧美国家使用45 ACP和9 mm鲁格子弹。另一方面,华月在20世纪50年代使用了战前的7.62毫米托卡列夫和新设计的9毫米马卡罗夫炸弹。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新手枪都同时拥有勃朗宁和沃尔特保险机构,而格洛克作为奥地利手枪,采用了在普通手枪表面使用大量工程塑料和安全机动的技术,有效减少了零件数量,提高了安全性。为了解决发射超音速子弹的问题,设计师们开始使用高强度合金钢来制造零件。于是在八九十年代推出了半自动手枪,比如著名的以色列沙漠之鹰,可以发射中大口径的超音速马格南子弹,Fabrique Nationale甚至推出了5.7x28子弹高初速的五七式手枪。同时,半自动手枪已经成为军队和警察的主流手枪。